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唐朝的每个著名诗人都有着自己的粉丝团,所以,韦应物的粉丝应该也不在少数。
韦应物的诗清新精致,人们将他与柳宗元一起并称为“韦柳”。
那么当说到诗人韦应物,我们最先能够想到的,应该就是他的那一首《滁州西涧》了: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于唯美中带有几分凄凉之味,而其中的“凄凉之味”又无不与作者的人生际遇有着密切关系。作者当时任滁州刺史,家国衰落与前途渺茫的残酷现实,使得诗人惆怅万般,纵使在优美的风景面前也难免有所感伤。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期间,他写下的佳篇并非仅《滁州西涧》一首,还有一首《寄李儋元锡》同样耐人寻味,甚至是其中的情感更为饱满感人。
无关名气,旨在分享大美;诗巷在本期为大家带来的,就是韦应物的这首《寄李儋元锡》,此诗乃韦应物专为友人所写,字字蕴意深刻,句句堪称经典。
寄李儋元锡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李儋和元锡皆是韦应物的好友。
公元783年暮春时节,韦应物离开长安任滁州刺史;朋友李儋和元锡与韦应物分别后,曾特意托人问候,得知消息,韦应物于次年的春天写下这首诗以回答。
诗的首联融情于景: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去年花开的时候“我”与你们分别,如今又逢花开季节,我们分别已经有一年时间了。
寻常的话语,却将诗人心中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体现得饱满又充分。在首联中作者分别取了“去年”和“今年”两个时间角度进行描写,比较直接地突出他与友人“分别”的时间之久;但是另一方面,此处又巧妙地突出了光阴流逝之快。
所以对于“离情”、对于“思念”而言,时间是漫长的,但对于人生而言,时间又是短暂的。
“花”这一物象的出现,为诗增添了颇多的画面感,使得作者笔下的情感显得更加动人。
正如杜甫所写: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虽然杜甫重在写“相逢”,韦应物重在写“离别”,但是其中的那一味无法言说的愁滋味却有着同样的感人之力。
作者到了滁州后,他有何感想,他的生活如何,后面的颔联便做出了初步的描述: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茫茫世事中,自己的前途又怎去预料,春日的愁怀让人孤独难眠。
滁州的生活与环境肯定不能与长安相比,再加上作者初到滁州,没有什么亲朋好友,所他首先体会到的滋味便是孤独。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便格外思念往日的好友,颔联中的两句倾诉就是充分的证明。
“世事茫茫”写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局面,“难自料”则写出了作者对自己前途的失意,而这七个字结合起来,所表达的乃为作者对腐朽统治阶级的憎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前一句为“因”,后面“春愁黯黯独成眠”一句为“果”,所以作者因何而愁,在此已经解释得很明白了。
颈联从作者自身的角度下笔,进一步描写了他的具体感想: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身体多病,常有辞官回归田园的想法,看到流离失所的百姓,实在觉得愧对国家的俸禄。
这一联可以看作在颔联基础上的一次推进,它呼应了颔联中的“愁”,也印证了颔联中的茫茫“世事”。作者被病痛所困扰,外加对仕途的失意,让他产生了归田隐逸的想法,这体现出他情怀淡泊的一面。而在看到流亡百姓的时候,作者又深感自责,他因自己不能为百姓做主,不能给他们安定的生活而愧疚,这又体现出作者情怀伟大的一面。
整个颈联所展现的,是作者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那么在这样的心理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者的真实形象,还有真实的唐朝社会的面目。
诗于尾联中再次提到友人,与首联遥相呼应的同时,也把作者的愿望表达出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听说你们要来滁州看望“我”,所以“我”总会到西楼去眺望,以至于几次看到月亮圆了又亏,亏了又圆。
诗的题目为“寄李儋元锡”,故而诗中的每一句话都无疑是写给友人的,中间两联是作者自己内心的一些“牢*”,它们为最后一联的升华做好了铺垫。那么最后一联则非常直白地道出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西楼望月几回圆”,把作者热切盼望见到老朋友的心情体现得尤其真切,其中的那种焦灼与煎熬皆尽显笔端,让人读来倍受感染。
韦应物的这首诗,虽然题材很寻常,但它的境界却异常高大上,其中有作者对朋友的真情,更有作者对家国的关怀。所以,韦应物的这首诗,字字见情,句句有味,的确可称经典之作。
春来春去花开谢,惹得人间厌别离;各位看官,当读完韦应物的这首诗后,不知你有何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