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徐的《说文解字系传》)
接着说哥哥,哥哥徐铉归宋之后,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承诏和句中正、葛湍、王惟恭 等人一同校订《说文解字》,详参存世所有版本本,以正误补阙,又编订了一版《说文解字》,这一个版本的说文解字最后付国子监雕版印行了。这是《说文解字》唐以后的第二个版本。
这两个版本是后世最流行的两个《说文解字》版本。弟弟的版本虽然早,但因为是弟弟,后世称为“小徐本”;哥哥的版本虽然晚,但因为是哥哥,后世称为“大徐本”。
(小徐《说文解字系传》影宋本)
小徐本流传不广,一般认为好的小徐本是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祁隽藻根据宋朝抄本刻写的本子。
大徐本广为流传,它在先天优势,是国家或者说是集体创作行为,“大徐本”有雕版,一般称宋椠本,宋椠本又有大字本和小字本,但传世的多是小字本。
到了晚明的时候,常熟人毛晋及其子褒,依据宋刻本“始一终亥”小字本,以大字雕板印行(这个大字本是由大徐本里的小字本扩大出来的)。大徐本《说文解字》原貌始为人知。这个版本后来又几经删改,成为当时通行的汲古阁本。注意,汲古阁本其实还是“大徐本”。
(汲古阁本《说文)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孙星衍又依据宋本重刻大徐本《说文解字》,就是后来说的平津馆本,内容被人称道,但“密行小字连贯而下,不便阅读”。到了同治十二年(1873年),陈昌治又根据孙本加以校订,改为一篆一行本。现在市面上最常见的中华书局版本即1963年据陈本为底本的版本。归根到底,中华书局这个通行版本是“大徐本”的一个版本。
(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
2、大徐本跟许慎版本的差别
既然我们学习的是中华书局的大徐本版本,我们就来说说这个版本跟许慎版本的差别。
首先,大徐本把《说文解字》重新分卷。徐铉和他的同事们,在修订《说文解字》时,觉得许慎的十五卷篇帙繁重,于是把每一卷又分成上下两卷;
其次,大徐本增加了反切注音。许慎所外时代没有反切注音法,注音就说“读若某”,说白了就是找同音字说明读音。徐铉和他的同事们依据孙愐的《唐韵》加注反切于每个字下。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读音,跟许慎所处的汉代读音并不一致。好在,现在的中华书局版出版的有注音版《说文解字》对反切不熟悉的,注音问题,基本可以解决掉了,但我们课程里说了,有些注音还有待商榷;
第三,增加了一部分注释。原来许慎没有注释的,加上注释,后来生有俗字而原本没有的话,也做辨析,也引用小徐本的说法、李阳冰的说法,但都一一注明;
最后,因为文字是发展的,许慎版本没有的汉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各种典籍中经常见到的字,徐铉把它们补录在每一部的末尾,称为“新附字”,这也是我们每遇到“新附字”就暂时跳过不讲的原因。
五、啥是“反切”?
这个问题朋友们问得最多,要说明白反切注音法,其实很麻烦,只能简略说一下:
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孙炎作《尔雅音义》(一般认为孙炎是反切的创始人),用反切注音,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其声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
比如“祖”字,《说文》称:“则古切”,那么它的读音就是取“则(zé)”的声母z,取“古(gǔ)”的韵母和声调ǔ。那么读音完整的就是zǔ。再比如“蘇”字,《说文》称:“素孤切”,那么它的读音就是取“素(sù)”的声母s,取“孤(gū)”的韵母ū,那么它的读音就是sū。但由于古今读音的差别及音韵学的某些原因,这种“反切法”切出的读音,不一定就是现在字典里某个字的准确读音,在应用时,要小心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