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参观位于临港的中国航海博物馆后,在讲堂倡议下,听友成立了三个课题学习小组,这是继2月3日“中国海军:越来越深蓝”公开分享会后的第二次
航行,是人通过工具从此岸驶向彼岸的行为,也是人类跨越大陆建立沟通的最初选择,文化、商品、技术得以在航行中交流,世界的多样性因此被点亮。在上海抗疫攻坚进入关键期的4月14日晚,游中国航海博物馆云分享暨讲堂双周热点论坛扩大版第6期举行,4位听友代表在线接力分享,以郑和下西洋为历史坐标泛舟前3000年和后600年。
你可知“吹牛皮”真有其事,春秋战船有多先进?徐福、鉴真浮海东渡分别走了哪条航线?黑石号、泰兴号、南海一号沉船里几多远销货品?中国当代造船业世界第一,手握哪些金刚钻?一连串问题从古至今穿起了整个中国航海史。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武世刚受邀做专业指导,共同翻开中国航海史卷,体会文明互鉴的海洋文明和国强洋兴的大国责任。
“长长海岸线,悠悠海洋史”,四位讲堂听友徐元君、花红艳、刘苏南、王葆瑜通过编年史和专题史展开“郑和七下西洋,那前3000年和后600年”的接力分享
航海编年:长卷纵览郑和前后3600年
自有先民开始借用工具渡水以来,就伴随着探索、发现与交流。史卷展开,达到巅峰的郑和七下西洋将中国古代航海史分成前后两段,前3000年自夏商起至大明初期,后600年自明清至今日大国崛起。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三位“史海勇者”带听友穿越3600年,见一帆悬,见千帆过,见江河奔涌到海天一线,古人智慧如何汇成今日灿烂航海文明。
85后独资企业项目主管徐元君分享自夏商到明清的古代航海史
*亮点频现:古代中国航海史从发展到鼎盛
85后独资企业项目主管徐元君,第一棒从先民吹起的羊皮筏开始讲起。质轻则浮水,先民用朴素的观察和好奇心,将吹起的羊皮并排捆扎成“筏”。“有人问为啥不吹牛皮?”徐元君诙谐自解,“因为牛皮太硬吹不动,办不到的事情讲出来就成了‘吹牛皮’”。
夏商周时期船的样式经历羊皮筏、独木舟、木板船,逐渐找到了材质和样式。行至秦汉,国家征战交往频繁,对船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战船、商船分出类型,船帆、桅杆等借力自然的技术出现,船能航行得更远,徐福东渡日本有了发生的条件,海上丝绸之路也初具雏形。
魏晋三国南北朝,因战争商贸外交繁盛,船型更大,结构更复杂的新式舟船、楼船相继出现,东吴孙权曾遣官员到夷洲(台湾)、高句丽和日本,并与南海各国建立密切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