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哥伦布在1492年开始的航行中发现了新大陆,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而早在1405年,我们的东方古国已经开始了伟大的远航,其规模远远大于哥伦布的船队。
这就是郑和下西洋,开始于1405年,结束于1433年,共7次,经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苏州刘家河港口出发,泛海至福建,再从福建太平港出洋,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因为主要在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以西洋面活动,所以称为“下西洋”,而不是下东洋或下南洋。
郑和下西洋
明朝政府为什么要让郑和下西洋郑和是云南晋宁昆阳人,明成祖朱棣的忠心内侍,虽是宦官却文武双全,颇有谋略,深得朱棣的信任。
“下西洋”的原因《明史》中是这么说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意思是朱棣怀疑侄子朱允炆逃亡海外,想要知道他的踪迹,同时也为了宣扬国威于海外,才有了这七次远航,。
我认为组织规模这么大、航行这么远的船队就为了找到朱允炆不太可能,朱允炆名正言顺的当着皇帝时朱棣都不怕他,何况现在大局已定。扬威海外这一目的比较可信。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分别是:东北方的日本国和朝鲜国、东南方的大琉球国和小琉球国、南方的真腊国、占城国、爪哇国、苏门答腊、三弗齐国、渤泥国、暹罗国和安南国、西南方的西洋顼理、彭亨国、百花国。
郑和下西洋
所谓不征,并不是彻底不对这些国家使用武力,而是想要以此为基础,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其霸气可见一斑。
朱棣靖难成功后,继承了朱元璋这一遗志,并且走得更远。朱元璋只列了十五个国家,是限于现实。但朱棣知道,海外还有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种,他想要明朝的影响力跨越大海,真正实现万邦来朝。
航行途中的军事行动对于航行途中遇到的各个国家,郑和只有两种建交方式。
第一种,宣读大明天子诏书,代表明朝赏赐其国君或首领,该国臣服于明朝;第二种,该国不服,《明史》上的记载是“不服则以武慑之”。
也就是说,要么臣服,要么打到你服。
需要特别指明的是,臣服,并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是要实际进贡的,自感得罪过明朝的小国君们,更是倾其国力奉上方物和黄金珍宝,就怕明朝顺手把他们给灭了。
郑和航海路线图
七次航行中,郑和每次回程都会带回一些使者或国君(酋长、首领),选择臣服的享受上宾待遇,选择武力对抗的就是囚徒。
我大致统计了一下,郑和船队中有过三次比较大的军事行动:
一、第一次下西洋,在三佛齐旧港抓获海盗陈祖义
三佛齐是苏门答腊岛上的一个古代王国,1470年灭亡;旧港现在称为“巨港”,是苏门答腊岛南部最大的港口与贸易中心。
陈祖义横行那一带,劫掠过往商旅。郑和想要招降他,陈祖义诈降,准备把明朝的宝船给抢了,但这次他踢到了铁板。
郑和指挥明军*敌五千,烧毁敌船十艘,俘获敌船七艘,生擒陈祖义,重新任命了广东华侨施进卿为旧港之主。
至于陈祖义,作为战俘被带回明朝献于朱棣,*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