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场景图。(图片来源:掌上巴彦淖尔)
鞋尖定方向,脚步量未来
“走西口”路途遥远,有的还需经过沙漠、戈壁,甚至时常会迷路,若遇到沙尘暴,还可能会被活埋。
因贫困,“走西口”移民的行装大多较为简单:挑一根扁担,一头捆着简单的行李,一头捆着行路用的盘缠。有更贫者,则连铺盖也没有,只有破烂不堪的烂皮袄,“铺前襟,盖后襟,两只脚蠕在袖圪筒。”天黑时,找个平坦的地方,头枕鞋子和衣而睡,就算宿营了。半夜,有的人一不小心就会被豺狼吃掉。扁担不光用于挑行李,还能作为防身工具、露营当棚子支架、冬季过河可以防止掉进冰窟窿。
移民们干粮极为简单,用炒熟的黄豆、谷糠磨成面制成的糠炒面以及小米,途中若运气好,遇到有人家的地方,可以借火煮一点小米,这就已经是难得的热饭了,平时则吃糠炒面,碰到有水的地方用手捧起来随意喝几口即可。故当时有顺口溜“吃上糠炒面,喝上爬爬水(冷水),进圪肚里瞎日鬼(指肚疼),管它日鬼不日鬼,担上担出一身水。”苦难的移民们,也只能强忍痛苦继续前进。
▲“走西口”剧照。(图片来源:江西卫视)
长城内外移民路线
“走西口”以今山西、内蒙古西部的地图为主,可划为:
▲“走西口”河、保、偏路线图。(图片来源:掌上巴彦淖尔)
一是山西大同一带的人口移徙,以大同、阳高、浑源等为主要迁出地,走大同得胜口等,到达今乌兰察布市各旗县市。
二是以大同左云、应县及朔州的右玉、怀仁、山阴、平鲁,忻州的原平、代县、定襄、宁武、神池,太原的交城、文水,晋中的平遥、寿阳、介休、祁县等为主要迁出地,走朔州*虎口,到达今以呼和浩特为中心的内蒙古西部各地。
三是以山西忻州的河曲、保德、偏关为主要迁出地,过黄河到今呼和浩特的清水河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及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各地。
四是以陕北榆林市的榆林、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为主要迁出地,到达今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各地。
五是西来的,以宁夏平罗、甘肃民勤等地为主要迁出地,迁入乌海市、阿拉善盟各地及巴彦淖尔市临河、磴口、陕坝等地。
另外,以东还有以今河北张家口市的阳原、蔚县及山西的天镇县为主要迁出地,走新平口,到达今乌兰察布市的化德、商都两县及锡林郭勒盟各地。
▲位于山西右玉的*虎口,走西口的重要通道之一。(王恩山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