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雨霖铃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8 08:15:13

上述比之种种,既突破"教材中心",又培养思维能力,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运用比较,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识记,提高兴趣,丰富内涵,拓展视野,增强思辨以及提升写作能力都不无好处。(

三、灵活拓展教材(课本)外延。

著名期刊《语文学习》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和时代脉搏一起跳动,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化用曹雪芹"洞明世事皆学问"的名言,可以说"处处留心皆语文"。拓展其外延,就是要突破课本,突破学科,突破学校;迈向生活,迈向社会,迈向世界;将语文和其他学科关联起来,和现实生活方方面面对接起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当下,真正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落到实处。无疑,这样的教与学,必定有趣、有味也有用

延展学科界限,融汇百科知识。语文是孕育各科知识的摇篮,社会人生、科学自然、天文地理等无所不包,与其中的文科类课程更是关系密切,水乳交融,历来就有"文史哲不分家"之说。讲《史记》、《左传》,几乎离不开历史知识;学《老子》《庄子》,必然要贯穿哲学思想。没有这些学科的介入,要想把课文学实学透几乎不能。其实,何止历史哲学,有时地理也要参与,比如文言中的"阴阳"概念,古人为何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是随意的人为的"规定"?还是有什么科学道理?不懂点地理知识几乎是说不清的。()

借助艺术手段,赏析相关课文。文学艺术并驾齐驱,音乐、绘画、电影、戏剧、建筑等艺术形式均有涉及,是拓展语文教学外延的不竭资源。学《琵琶行》()不妨来一段琵琶曲,让学生切身体味一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美妙;学《沁园春·长沙》不妨欣赏一下国画大师李可染的《万山红遍》,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雨霖铃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9)

直观感受一下祖国江山的壮美;学《边城》、《雷雨》等不妨观看一下同名电影,系统理解感受一下小说的全貌等等。适时地借助相应的艺术手段来辅助教学,会一改枯燥的教学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其效果不言而喻。

接通当下生活,展现语文魅力。当今社会,各种信息铺天盖地,从平面到立体,无不与语文相关。尽人皆知的搜索引擎"百度"之得名原由,据笔者揣测,很可能源于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名言"众里寻他千百度"一句;文言中的使动用法,学生常常听得云里雾里,其实,我们频繁使用的"干杯"一词中的"干",就可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酒杯变干"(把酒喝干)。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接通当下,还可纠历史偏差,还古人清白。讲《阿旁宫》时,人们不由得对项羽咬牙切齿,因为史书一直认为他是焚毁阿旁宫的罪魁祸首,而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业已证明,阿旁宫根本就不存在,子虚乌有,杜牧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句话,让项羽背了千年黑锅,让人慨叹,也让人思索。至于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热点焦点,社会生活中的世相百态,其中折射出来的思想意味,几乎都能在课文中找到,都与某些文章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因为,文学有其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的任何作秀作品,必定是歌颂真、善、美,贬斥假、丑、恶。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中,总能找到与现实生活的对接点,总能将语文教材与现实生活关联起来。

综上所述,突破"教材中心",渠道众多,手法灵活,不一而足。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旁征博引,视野开阔,不死板,不教条。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积淀,要与时俱进,要有"一桶水"。当然,突破"教材中心"绝非漫无边际,信马由缰,为突破而突破,以致喧宾夺主;而是在确立"教学中心"的前提下,围绕"中心"、服务"中心"的原则下,突破教材束缚,拓展教学内容,套用散文中的一句话,就是"形散神不散"。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雨霖铃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10)

(原创)本文首发于《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4A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