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第一章读后感200字左右,棋王阅读感悟300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8 08:04:33

作者:我心飞扬

读阿城的《棋王》最大的感觉是与同类题材的表现手法不同,大多数反映知青的作品,多是以苦难悲情为主,称为伤痕文学,而《棋王》以同样地社会背景,写的不是伤痛是生活中的日常。让读者在具体的情节中体味个中的苦乐,表现出一种乐观、避世的人生态度。小说篇幅不长,情节及人物亦不多。却全方位的把那个时代,林林总总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及人们的生存状态,清晰精准的反映出来,人物情感的刻画丰富多彩,书中亲情,友情,惺惺相惜的对手之情,真实而饱满,令人拍手称绝。小说语言通俗易懂,简洁中却又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比如:开篇即是:1、在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大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语录歌,任凭送站的人、车厢里的人,在话别、在哭泣,却有这么个人,眼里放光,要求下棋。这时的棋就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纷扰,我活在棋的世界里,棋可解忧,棋能解忧,棋中获乐,与世无争。2、知青点的物质生活匮乏,每月每人五钱油,阿城写此一点,让人足见物质匮乏贫困之一万了。酱油膏、醋精、蛇肉的做法、吃法写的栩栩如生,一幕幕就象发生在眼前…。知青之间、朋友之间、棋友之间简单而纯朴热情的关系,快乐美好!3、精神生活更贫瘠,没电、没书、没电影。常人认为吃不好,用不好是苦日子,而王一生认为果腹即可。吃的好些那是谗,(或说是贪),是超出基准线上的东西。王一生有了“棋”,使单调的生活有了生机,从棋中发现生活,获得了生活的乐趣,赋予生活更多精神层面的意义。(是在生活着,不只是活着…。)

读书的过程也是在接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输入,而是唤醒。此作品对我的唤醒,就是活着的意义?书中通过对棋呆子王一生的描写,告诉我们应如何对待“物质与精神”,这也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问题。

活着的第一需求是“吃”,只有吃饱了,活才有可能。而“吃”与“馋”又有大的不同,吃,是最基本,最实在的需求。而馋,是锦上添花,好上加好,在王一生看来馋即是贪了。王一生以衣食温饱为中心的朴素生活观念,代表了那个时代最低层人的生活状况。劳苦困顿,精神压抑,只要果腹即知足,不奢望“馋”,而精神世界满足有棋下足矣!他就是在这种苦中作乐,喜欢痴迷上了下棋。棋是他的魂,“何以解忧,唯有下棋!”,而他的朋友画家,也有自己的心灵世界,但却没有达到“何以解忧,唯有…的程度。这就是人的心灵层次。

从最初的喜欢到热爱再到痴迷。经过了棋艺提高的三个阶段,在学校下棋,在路边下棋,找收废纸的老头下棋到最后的车轮大战,天地之间,心中自有千军万马,汉河楚界,兵戎相*。我即是棋,棋就是我,我是"帅”,“王”是我,物我俩忘,出神入化,就像疱丁解牛那样,用的不是刀,是意念。妈妈留下的棋,也无需刻字,早已铭记于心,它是象征,是精神,承载着母爱,承载着棋的魂。从这个意义讲,王一生母亲的棋(精神),比脚卵那家传宝贝乌木棋(物质),更加珍贵。棋使王一生灵魂得到升华,他不以棋为生、为利,以一个普通人的执拗,完成了一次人生的证明。成为名震一方的棋王,告慰了九泉之下的母亲。

从物质到精神,物质是精神的基础,物质的基础有多厚,每个人的标准千差万别,现实中的每个人都在为这个物质“衣食”忙碌着。(王一生,当妹妹有了工作,家里不再需要他的接济,他就游走于方园百里,寻找棋友,才有了和脚卵的友情,与“我”的友情,与画家的友情,与冠军的友情)。都说他“痴”,是别人看不懂。对他物质是为精神需要的。知青点上常人的幸福标准是:有钱、有粮、有油。不满足是没书、没电、没电影。常人不知道为什么看书看电影,而王一生知道为什么喜欢下棋,呆在棋里舒服。是因为心灵清静和精神自由,这就是他与常人的区别。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点晴之笔:“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人只所以平凡是人人要吃饭,人只所以不平凡是有思想在吃饱喝足之外,还要追求一些其他东西。但是那是什么东西呢?对王一生来说是棋,对书叫的“我”来说是书和电影,对其他人来说呢?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活着,立于人世,如何才能活出自我价值,活出人间值得?

时代已过去四十余年,今天读来,仍具有现实意义。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都在为物质奔忙着、攀比着、焦虑着,有多少人在关注读了多少书?作了多少画?干了多少无用之事?物质发达了,而精神却空虚了。愿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不只囿于“衣食”,又能找到自己的“诗和远方”,使自己的一生真正的活过。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