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有设计意图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9 21:02:26

课 题

7 开国大典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法精读《开国大典》,默读品析,感受开国大典时热烈、庄重的气氛。

2.运用学法略读《歌声》,感悟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家园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及对这些爱国英雄的敬意。

学习

重难点

品析《开国大典》等系列主题的阅读篇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及对这些爱国英雄的敬意。

学情分析

通过《狼牙山五壮士》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场面描写,有了这样的学法储备,学生理解本课场面描写就容易多了。另外,抓关键语句做勾画批注,学生还需要在课堂上巩固。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四:导入新课,内容回顾

(设计意图:通过听写本课重点生字词,巩固会写的生字;回顾课文内容导入新课,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1. 听写词语,同桌互相评价,并及时纠错。
  2. 回顾课文内容:请自拟小标题说说课文内容。这些场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个场面写得最详细?

【预设】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群众入场、典礼开始、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式、举行游行等场面。阅兵式写得最详细。

过渡: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阅兵式部分。

学习任务五:聚焦“阅兵式”,体会场面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抓关键语句,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表达方式,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习得阅读的方法。)

活动一:同桌交流,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预设】:

生1:这个场面是按“检阅部队→各兵种进场→群众欢呼”的过场顺序写的。

生2:对受检阅的部队总体描写是场面中的“面”,各兵种进场的具体描写是场面中的“点” 。

生3:写每一个兵种时,海军从服装颜色角度写,步兵从方阵进行角度写,炮兵从武器特点角度写,战车师从装备特点和战士们的表现角度写,骑兵师从马的特点角度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写,更能感受到各个方阵的气势。(板书)

小结:这种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既有整体感,又能突出个体特点,让人能感受到阅兵庄严,隆重的气氛。

活动二: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预设】:这里描写观众鼓掌欢呼的情景,作者用“不断地”“重”“麻”。传达出会场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人们欢喜、激动的心情。

学习任务六:聚焦其他场面,感受气氛。

(设计意图:通过抓关键语句,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表达方式,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习得阅读的方法。)

1.从文中找出其他相关语句,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在旁边做批注,和同学交流。(板书)

(1)学生自由阅读其他部分,找出能传达热烈、庄严气氛的句子句子并做批注。

(2)汇报交流

【预设】

①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作者用“大红宫灯”“八面红旗”写出会场的环境布置,让人感受到现场庄严,隆重的气氛。)

②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句写出人多,让人感受到现场热烈的气氛和当时人们激动的心情。)

③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跟群众见面了。(作者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传达出会场庄严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到当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④这庄严的宣告……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两句话作者用了反复的写法,传达出会场庄严的气氛,让人感到当时人们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⑤起初是全场肃静……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句话作者用了“肃静”一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传达出会场庄严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到当时人们激动的心情。)

⑥他读到“选举了*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这句话作者用了“热烈”一词,传达出会场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到当时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

⑦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高声欢呼“*万岁!”“*万岁!”(这句话作者用了“高声欢呼”,传达出会场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到当时人们激动、热爱领袖的心情)

3.师小结:课文从会场情况、典礼盛况、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四个场面向我们介绍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群众的反应中我们感受到人们对新中国成立的无限兴奋、自豪之情。文中描写*的语句并不多,但通过群众的反应将*的领袖形象烘托的十分伟大,我们在场面描写的时候,也要注意人物活动和气氛的烘托。

学习任务七:拓展延伸,探究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习得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表达实践,提高语用能力。)

1.生阅读《歌声》文章,完成学习单。

(1)我会思考:(指向内容)这是一篇散文,想想它都写了哪些内容?歌颂了什么?

【预设】:

①文章以“歌声”为题,生动描绘出延安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一个侧面。《歌声》是对延安“歌声”的礼赞,也是对延安革命精神的礼赞。

②文章以歌声为线索,分别从唱歌的热烈场面、唱歌的风气、唱歌的传统三个方面,对延安歌声的特点做了生动而形象的描述,联想丰富,感情奔放。

(2)学法运用:(指向表达)本文有多处场面描写,场面描写要“有点有面”,请你从本文中分别找出一处“点”描写和一处“面”的描写,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

这一个片段中冼星海是合唱场面的“点”,到会群众是合唱场面的“面”,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重点写“面”,这样写既突出了合唱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冼星海指挥娴熟的形象。

2..创意表达

(1)运用本文的表达方法,试着以“节日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段,或写一写生活中的“ 庆典”,写出参加人员、会场设置、台上表演人员及台下来宾的表现等。

(2)结合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把自己当做参加开国大典的一个普通民众,写一写1949年10月1日当天的见闻感受。也可以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国庆场面,练习描写盛大的场面。

任选一个题目,进行小练笔。

课堂小结:

不论是《开国大典》还是《歌声》,作者都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突出重点,兼顾全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点面结合的表达效果。那你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也来写一写生活中的活动吗?

自主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1.完成“分层作业单”。

2.运用本节课学过的阅读方法,完成小练笔。

板书设计:

七个场面(时间顺序)

开国大典 受检部队(面)

阅兵式(进场顺序)

点面结合

(热烈、庄严)

各种兵种(点)

课 题

掌声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有设计意图(13)

8 灯光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学习

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学情分析

同样是延续革命主题,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内容很简单,但要深入理解“灯光”与“火光”的联系及含义,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不需要学生结合前面的阅读方法,关注场面,通过抓关键句来体会。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卡。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观看图片,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于文本内容及创作背景的兴趣。)

1.同学们,你觉得下面的这些图片漂亮吗?它们为什么这么漂亮呢?

美丽的灯光给我们的城市异彩缤纷,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的温暖和美丽。当你们欣赏美景时,你们可曾想过如今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是革命先烈用鲜血铸就的。今天,我们将跟随作家王愿坚同志走进他们,了解他们。今天我们学习《灯光》。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习任务二:根据课前布置的自主预习卡,结合自己的完成情况,汇报预习成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学会在预习中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感知,为下一步研读课文打好基础。)

课件出示自主预习卡。

1.同桌互相交换“自主预习卡”,检查“预习卡”中的第1题,同桌互相读一读词语,互相纠正读音。

wǎn jiān yǐ hǎo

豫皖苏 围 歼 倚 着 郝副营长

chōng jǐng xū jūn cuǐ càn

憧 憬 黑魆魆 千钧一发 璀 璨

2.全班交流,理解词意。

(2)理解词意(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①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②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③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通歼灭敌军的道路。

(歼灭:消灭(敌人)。)

④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聚精会神: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⑤天黑的时候,我摸进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的身边。

(交通沟:阵地内连接堑壕和其他工事,供交通联络的濠沟。)

⑥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憧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与向往。)

⑦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⑧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璀璨: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3.全班交流“自主预习卡”的第3题。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作者以什么事物的描写为线索?

灯光

(2)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作者想起了一位战争时期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明亮的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

(3)朗读课文,根据下面提示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听到“多好啊”的欢叫,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3-11):“我”回忆起的往事——郝副营长关于灯光的事。

第三部分(12):“我”想起“往事”,抒发作者对战友的缅怀之情。

学习任务三:精读课文,感受精神

(设计意图:以问题来驱动学生读懂文意,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明确,注意力集中。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课文的大意也就明确了。)

(一)自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说说作者为什么看到这千万盏灯感到温暖?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作者看到宏伟的天安门,产生幸福感、自豪感,感到光明、温暖。

2.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回忆?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多好啊!”这句话郝副营长生前也曾经这样赞叹过。“微微一震”说明这句话对“我”有特殊的意义。

由设问句引入回忆,引出下文关于灯光的故事。开始倒叙。 “深深的回忆” 暗指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是记忆深刻的。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课件出示)

1.阅读第三段,说说这段话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1947年的初秋)、地点(沙土集村的沙柳林)及主要人物(“我”与郝副营长)。

2.阅读课文,找出作者记忆中的郝副营长的样子?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二十二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

3.郝副营是位战斗英雄长,作者为什么强调他“只有二十二岁”?

为了突出郝副营长把青春献给祖国的伟大精神。

4.这段话属于什么描写?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郝副营长的什么特点?

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这段属于动作描写,我们可看出当时的条件艰苦,但是他仍然坚持看书,说明他很热爱学习。

5.这是课文中第几次提到"多好啊!",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边轻轻地问:"记者同志,你见过电灯吗?"

这是文中第二次提到,从这句话中,可以读出郝副营长对书中插图里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充满羡慕。

6.这段话属于什么描写?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语言描写。这是对郝副营长在激战前,憧憬光明和幸福生活时的语言描写。 郝副营长希望战争胜利后,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 这句“多好啊” 在文中第三次出现,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寄托着他的梦想和希望。

7.找出下面这句话中表现动作的字,说说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

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靠”“望”“陷”三个动词表现了郝副营长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的前景的神态。从中,我们能理解,支持他英勇战斗的崇高理想和伟大动力,能感受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中国人民而跳动的心。

8.阅读课文第8段,说说这段属于什么描写,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这段描写属于场面描写。我们可以从这段描写中感受到战斗的激烈和残酷。

9.阅读课文第9段,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这里点明了火光的来源,突出了郝副营长舍己为人的英勇壮举。 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他甘愿牺牲自己,这是多么伟大的献身精神!

10.这段话在文中有了什么作用,体现了郝副营长什么样的精神?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这里点明了火光的来源,突出了郝副营长舍己为人的英勇壮举。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他甘愿牺牲自己,这是多么伟大的献身精神!

11.这段话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说说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段话交代了战斗的结果。

划线这句话既是对前面的情节的照应,也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同时作者也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12.结合第二部分的内容,说说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郝副营长是一个爱读书、爱孩子、爱生活、英勇善战、聪明机智、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

(三)品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思考:结尾又回到了灯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

璀璨的华灯下,是对先烈最好的怀念。寄托了作者的哀思和愿望,不要忘记革命先烈。

2.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本文以《灯光》为题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灯光”是一种幸福生活的代表,是郝副营长的理想,是他奋勇*敌、英勇捐躯的动力,也是留在“我”灵魂深处的永远的记忆。

学习任务四:拓展阅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蕴含的感情)

1.默读《七根火柴(节选)》

2.小组合作,思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点?

【预设】:

相同点:这四篇文章相同的是它们都是关于革命先烈的故事。我们都被它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所感动。

《灯光》《七根火柴》都是以实物为题,都是文章的线索,都具有象征意义。

都有很多的场景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

不同点:

人物细节描写的侧重点不同,《灯光》侧重神态、语言,《七根火柴》语言、动作、神态居多。

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写由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桩关于灯光的往事,塑造了战斗英雄郝副营长的伟大形象,歌颂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表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提醒人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自主作业:

1.课外阅读《红岩》《英雄人物的故事》等书籍。

2.自主完成《分层作业单》

板书设计:

掌声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有设计意图(14)

掌声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有设计意图(15)

课 题

9 我的战友邱少云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3.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邱少云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

学习

重难点

  1. 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描写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

2.学习邱少云同志为了战斗的胜利,严格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易懂的略读课文,学生经过多年的培养,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词语水平较高,而且小学生多崇拜英雄人物。加之文章描写的战斗场面紧张而凝重,表达感情深沉而浓烈,容易感染读者情绪,引起感情共鸣,给学生阅读带来了动力,也容易激发学生向英雄学习的美好情感。教师学法引导得当,学生会很轻松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卡。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了解背景,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学习本课前,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了解主人公。(课件出示)

邱少云四川省铜梁县人,1931年生。

1949年12月25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25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平康以南铁原东北的“391”高地的战斗中光荣牺牲。同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追记一等功,并于1953年6月1日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2.了解时代背景

在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傀儡李承晚政府发动了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进攻,美国侵略者也直接参加了侵略。战火很快烧到我国边境。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往朝鲜,和朝鲜人民军一道,抵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

3.导入新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邱少云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

学习任务二:根据课前布置的自主预习卡,结合自己的完成情况,汇报预习成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学会在预习中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感知,为下一步研读课文打好基础。)

课件出示自主预习卡。

1.同桌互相交换“自主预习卡”,检查“预习卡”中的第1题和第2题。

2.选择一两位同学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自主预习卡”的第3题。

学习任务三:品读课文,体会精神

(设计意图:以问题来驱动学生读懂文意,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明确,注意力集中。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感受邱少云烈火烧身的痛苦,体会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一)默读课文1—6自然段,想一想:“我们”在什么地方潜伏起来?志愿军战士潜伏隐蔽在怎样的环境下?

1.自主学习,简单做批注。

2.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1)“天亮以前,我们在391高地的山坳(ào)里,找了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潜伏起来。”

“山坳”就是“山沟”的意思,点明了潜伏的地点,说明潜伏的环境比较隐蔽。

(2)我发现这条干涸(hé)的小山沟并不十分隐蔽。我们离敌人太近了,前面几十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我们不但可以看见敌人设置的铁丝网和胸墙,而且可以看见敌人主阵地上的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的谈话声都听得见。

“可以看见”“可以看见”“听得见”说明潜伏条件非常不利,稍有不慎就会被敌人发现。

(3)“可以想见,敌人居高临下,发现我们当然更容易。我们必须僵卧着一动不动,一声低低的咳嗽或者轻轻地蜷(quán)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必须“僵卧着”“一动不动”这是对志愿军战士的严峻考验,因为“低低的咳嗽”“轻轻地蜷一下腿”都有可能暴露自己。

(4)“我看了一下前面,班长和几个战士都伏在枯黄的茅草里,身上也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为伪装,猛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我又看了看伏在不远处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都几乎找不到他。”

“伏在枯黄的茅草里”“披着厚厚的茅草”说明班长和几个战士隐蔽得很好,很难被发现。

“全身伪装”“更好”“几乎找不到”说明邱少云的潜伏技术更高一筹。

  1.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7—13自然段,想一想:邱少云是怎样壮烈牺牲的?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想想邱少云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
  1. 小组合作探究,勾画相关句子并做批注。
  2. 以小组形式交流:

【预设】

(1)“约莫11点钟的时候,突然一发烟幕弹飞来,在我们附近爆炸了,一排一排的炮弹跟着打过来。显然,狡猾的敌人对他们阵地前沿的安全极不放心,又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到这一带来搜索,只好把看家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

“在我们附近爆炸”说明潜伏部队身处险境,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一排又一排”说明敌人的火力猛烈。

“没有胆量”“搜索”与我军战士勇敢无畏精神形成鲜明对比;“看家的本领”“火力警戒”带有讽刺意味。

(2)“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着,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恶毒的敌人竟使用燃烧弹来进行搜索了。”

“呼呼地蔓延”“毕毕剥剥地响”表现了大火猛烈燃烧的场面。

(3)“忽然,一阵浓重的棉布焦味钻进我的鼻子,我扭头一看,哎呀!火烧到了邱少云身上!他的棉衣已经烧着了,浑身火苗乱窜,看样子是溅上了燃烧弹的油液。趁着风势,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包围了。”

“棉衣已经烧着”“浑身火苗乱窜”“整个包围了”表现了邱少云身陷火海,十分危险的情景。

(4)“这个时候,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我们卧在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跳过去把他拉出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不仅是我们这一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不仅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

“如果……就地……可以”“如果……也能……”说明邱少云有自救或者被“我”救的可能。被“敌人的哨兵发觉”“这一个班要牺牲”“重大的损失”“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这是邱少云没有进行自救,“我们”也没有去救邱少云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战士们高尚的情操。

(5)“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心理描写,“不敢”看,是因为“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忍不住不看”,是因为“盼望着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这种充满矛盾的内心活动,既饱含着对战友的一片真情,也从侧面反映出此时此刻严守潜伏纪律的邱少云,要经受多么巨大的痛苦的煎熬。

(6)“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

“像千斤巨石”“纹丝不动”“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表现了邱少云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三)读读课文第14—16自然段,说一说:战斗的结果怎么样?

【预设】

“黄昏时,我们勇猛地冲上了敌人的阵地。在391高地上沸腾着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

我当时的感觉,仿佛邱少云同志并没有牺牲,他和我们一起向敌人冲锋!”

“勇猛”“沸腾着”“激动人心的口号”表现了声势浩大,群情激昂的反击战场面。

(四)回顾课文,课文写了邱少云和战友们潜伏的山沟环境,又写了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1.小组内讨论探究

2.交流:【预设】课文开头写了邱少云和战友们潜伏的山沟并不隐蔽,必须僵卧着一动不动,否则很容易被敌人发现。后来又写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纹丝不动,就是和前文提到的潜伏环境相照应,同时赞颂了邱少云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精神。

学习任务四:拓展阅读,升华主旨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感受革命英雄的伟大精神。)

  1. 默读课外阅读材料《狱中联欢》,想想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 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课堂小结:

同学们,邱少云,这位年仅21岁的年轻战士,在烈火中,完成了他壮烈而绚丽的人生篇章,他被烧死了吗?不,他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了这种精神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

自主作业:学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后,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邱少云叔叔说。那课后就以《邱少云叔叔,我想对你说》为题目,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我的战友邱少云

潜伏起来 时间长、距离近、易暴露

烈火焚身 棉衣、乱窜、烈火包围

英勇献身 半个多钟头、纹丝不动

严守纪律

勇于牺牲

掌声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有设计意图(16)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