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空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尽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色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让学生能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同时依托课文,写读融合,让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的写作方法记叙景观,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写景类游记。
- 学习目标
1.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 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简单画出游览示意图。
3.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完成一篇写景类游记。
-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语境,自由初创。
我们每个人都去游览过一些地方,让我们回忆一下自己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然后写下来。
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写:我游过_______,那里有_________,……
1. 学生自由写作。
2. 组织学生交流。
师:写游记时,我们看到了很多景色,我们要怎样清除地叙述自己的观察顺序和地点的转换呢?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叶圣陶老先生的《记金华双龙洞》中寻找方法吧。
二、整体感知,感受壮观之美1.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通过标注过渡句,引导学生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2. 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作者记叙了他游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总结游览顺序时,(板书:入山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引导学生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让学生了解溪水的流向是文章的暗线。
3. 指导学生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段(2-3)写去双龙洞的路上的见闻。
第三段(4-7)具体写游览经过。
第四段(8)写乘船出洞。
通过分段和概括段意,让学生明白写游记的整体框架结构。
三、定向阅读,写读融合。(一)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师: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
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作者几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二)研读外洞、內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外洞和內洞特点的词语或者自己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低矮。
內洞:黑暗、宽广、奇异。
2、从文中找到作者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方法。
(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了解文中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的“挤压”的感觉。
(2)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四、积累借鉴,应用再创。我们学习了本课之后,知道了作者一边走,一边看,再依次用过渡句,详略得当地把看到的景物写了下来,这就是移步换景法。
请同学们借鉴、运用本文的写法,来修改完善刚开课时创作的作品。
1、可以先画出游览络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2、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
3、 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五、交流展示,评议提升。1、请学生再四人小组内交流并推选出最佳习作。
2、组织全班交流评议。
评议要求:
(1)写作的顺序清晰吗?
(2)哪一个地方让你觉得非常生动?为什么?
(3)写下你的批语,并给作者提一点修改建议。
3、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