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也因此销量大涨,一度登上法国亚马逊畅销书榜首。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雨果是一代文豪,被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至高荣耀
雨果逝世后,法国政府为他举行百万人参加的国葬。在他离世百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1985年定为“雨果年”。这些至高荣耀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十分少见。
文豪、巨人、名家,我们理所当然地将这些称谓加在雨果身上,却不真正了解雨果之为伟人的原因,这些标签也就成了一具空壳,失去了实质性意味。在雨果逝世134周年的今天,已经逐渐遗忘雨果的现代人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位伟人。
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乃至全欧洲都献上最崇高的敬意。国葬当天,一队人马护送雨果的灵车通过凯旋门,此时四周已聚集起两百多万人,人流从凯旋门所在的广场一直延伸到周围的每一条大街。
每个人都拼命踮着脚尖,甚至爬上路边的梯子和石像,只为目送这位曾经用理想点亮整个法兰西的老人。如此规模的国葬和荣誉,法国至今没有第二个人享有过。
就在雨果去世的这一年,法兰西在经历一个多世纪的革命和混乱之后,终于驶入和平的港湾,新生的第三共和国也逐渐站稳脚跟。毫无疑问,这是雨果等几代文人共同奋斗的结果。但少为人知的是,现今被人们视为“共和国之父”的雨果也曾多次改换门庭,最终从一个反自由派的浪漫主义斗士成长为共和国之父。
他的一生就是法兰西19世纪史
雨果的童年在大革命之后的兵荒马乱中度过,经常随着身为将军的父亲四处奔走,平日与母亲朝夕相处,在母亲保皇思想的影响下,也耳濡目染地沿袭了保皇的立场。
他写诗赞颂国王的加冕礼,拥护几经倒台的波旁王朝。当时的雨果离“共和国之父”无疑非常遥远,但仍然是知识圈的焦点人物,他的剧本一经写成,就有人愿意搬上舞台,各界名流都云集巴黎的剧院,整个演出过程都伴随着叫喊和掌声。
但没过几年,雨果所支持的波旁王朝在民众用愤怒筑起的街垒中彻底倒台,中庸的君主立宪王朝取而代之。此时,雨果也改变立场,转而支持新王朝,甚至进入法兰西学院和贵族院。
但命运弄人,雨果支持的新王朝也没有撑多久,最终在一场新革命中退出历史舞台。在那场革命之中,甚至有人在一片混乱中拿枪对准雨果,高喊着要打倒这个“贵族院成员”。
如果那人真开了枪,那法兰西的历史恐怕就将改写。在这场革命过后,民众终于建起了自己心目中的共和国。看着共和国的成立为法兰西带来的变化,雨果也逐渐向共和派靠拢,甚至慢慢地走在了共和派队伍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