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的历史形象,张骞历史经历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1 00:40:05

张骞: “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东方的哥伦布”

原创 淡泊如菊 菊韵阁 2024-03-03 00:00 湖北 听全文

欢迎关注菊韵阁,请点在看,转发和分享!谢谢!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辽阔疆域和漫长海岸线的国家,在陆路和海路的对外交通、交流史上,都发生过许多波澜壮阔的故事。古代中国曾经创造了非常灿烂辉煌的文明,成为东方的文化中心,在向四周辐射、传播文化成果的同时,也积极吸收了佛教、西学等异域文化,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容。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汉代以前,中国对世界范围之内的认识很有限,加上中原与遥远的西部之间,因为大漠、高山和战争阻隔,缺乏沟通的道路。只有“周穆西行”“西王母”“昆仑山”之类的传说,流传于一些历史文献之中。

这种情况,直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得以根本改变。汉朝初年,国家连年战乱,国力哀弱,面对北方强大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只能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大为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同时逐剪除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到了汉武帝即位时,已经是“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于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决定对匈奴转而采取战略攻势。

大月氏人本来生活在河西一带,后被匈奴击败,被迫西迁而去。他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汉武帝为了拉他做盟军,一起抗击匈奴,于是派一个叫张骞的郎官带人去找大月氏。

前138年,张骞带着100名随从,从长安启程,向西域进发。但是他们刚出玉门关,就被匈奴俘获了,但是张骞保留汉节,在被匈奴扣留十年之后,终于找机会逃走了。

然后他们一路风餐露宿,艰难跋涉,经过新疆很多地区,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在妫水(今阿姆河)流域找到大月氏。此时大月氏生活安定富定,并不想同张骞他们返回故乡向宿敌匈奴复仇,张骞游说不成,在当地居住了一年之后,只得东返,途中又被匈奴人俘获,又扣留一年多,前126年,匈奴内乱,才得以逃脱。他回到了长安之后,向汉武帝汇报了这十多年的所见所闻,使中原王朝第一次获得大量关于西域的真实信息。

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乌孙(今伊犁河、伊塞克湖附近),加强同西域各国的联系,以达到“断匈奴右臂”的目的。乌孙虽然不愿意回迁河西故地,但是却派使者与张骞一同回到长安,与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还派遣副使到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都受到热烈欢迎。各国均派遣使臣、随汉朝副一起来到长安。从此汉朝通向西域的道路才真正开通。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被历史学家司马迁形象称为“凿空”。他不畏艰险,将横亘于中原与西域之间厚厚的障壁凿开了,开辟了一条横贯亚洲内陆的东西交通要道,这在中国历史、中西交通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古代地理学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张骞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也是第一个打开中西方大门,第一个张扬起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官。他搭建的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为中国汉代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他被梁启超称之为:“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

自西域之线打通之后,从此,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密切。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胡蒜等植物,陆续被移植到中原地区;良马、骆驼和其他名种奇珍异兽也都被引进。而中原地区则向西域输送了大量的丝绸、铁器等货物。这些货物又被西域商人转运到更远的西亚、欧洲地区。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丝绸唯一产地。精美绝伦的中国丝绸,所到之处,人们无不被它深深地吸引,成为最受欢迎的商品,对于丝绸的追逐,使得这条新开辟的商路上,丝绸贸易极其繁荣,这条路因而也就被称为“丝绸之路”了。

随着商业活动的开展,文化交流也同步进行,西域的音乐和舞蹈、印度的佛教、波斯的美术都传入了中国。而中国人的四大发明后来也通过丝绸之路陆续传到阿拉伯和欧洲。丝绸之路,这一条由开拓者张骞走在最前面的万里通途,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连在了一起。所以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