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佛”王维有一位弟子叫黄甫曾,字孝常,润州丹阳(今江苏)人,在家族中排行十六,唐代诗人与兄齐名。
兄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黄甫冉,虽说家中有一位会作诗的哥哥,但不知为何,他却诗从王维,成了王维的弟子。
和王维一样不喜当官喜郊游,好交朋友,尤其是好交僧侣朋友,这佛系的性格像极了师傅王维。
他有一首五言绝句,短短二十字,尽显王维诗风《山下泉》: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天宝十二载(753年),黄甫曾进士及第,授职监察御史,后坐事被贬苏州司马,司马一职在唐可是个闲官。
闲官做了七八年后,逢戴叔伦于京口,与诗僧皎然,茶圣陆羽、书法家颜真卿来往密切,泛湖作诗,唱酬郊游。
其诗多写赠别,送别诗占大部分,例如:《送普上人还阳羡》、《送少微上人东南游》、《送李中丞归本道》、《送元侍御充使湖南》、《送韦判官归赴闽中》、《送汤中丞和蕃》、《送王相公赴幽州》、《送裴秀才贡举》、《送郑秀才贡举》、《送商州杜中丞赴任》、《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等等。
这些不同身份的送别对象,里面有官员,僧人,秀才,名士、茶圣等黄甫曾可谓是交友满天下。
写了这么多送别诗,他还写了首寻访诗《寻刘处士》:
几年人不见,林下掩柴关。
留客当清夜,逢君话旧山。
隔城寒杵急,带月早鸿还。
南陌虽相近,其如隐者闲。
先说诗题“刘处士”即刘姓朋友,“处士”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
“几年人不见,林下掩柴关”,诗的起句起的实在是过于平凡,不像一句诗,就是一句平常语,似朋友见面寒暄。
次句渐渐有了诗味,交待了朋友家的地点“林下”,竹林之下,“掩”字用的好,很生动,半遮半掩,引人遐想,也透露着一个信息主人并未走远。
如果换成“林下闭柴关”那透露的信息会完全不一样。“柴关”柴,即柴门,柴关,关着的柴门。“闭柴关”柴门紧闭,暗示主人出远门,近期回不来。
正因为诗人用了“掩柴关”以“掩”字透出来的信息,带出了诗的下一句“留客当清夜,逢君话旧山”。
“清夜”指寂静的深夜。这两句是说,诗人今夜想要留宿在刘处士家,和刘处士说说旧话,叙叙旧情。
“隔城寒杵急,带月早鸿还”。诗人收回前句的思绪,转而写眼前的景象,邻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鸿雁在残月之下凌空而过,这是秋月的景色。
“南陌虽相近,其如隐者闲”。“南陌”指南面的道路,亦作“隐逸”之地,语出南朝 梁 沉约《鼓吹曲同诸公赋·临高台》: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此处指南面的道路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联想到,南面的道路虽然相近,住在此处的人却如一位隐者清闲自在。
这两句是说刘处士的住处安静自在,静谧,是诗人向往的隐逸之地。黄甫曾也同许多诗人一样,在出仕和隐逸之间徘徊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