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素其位而行含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远乎其外的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3 10:51:13

君子素其位而行含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远乎其外的意思(1)

《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章的原文如下: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对这段句话的理解,关键在“素”字。最流行的解释,将素解释成“安于”,“素其位”就是成了安于其位、安分守己。这样以来,“素富贵”、“素贫贱”便成为“安于富贵”、“安于贫贱”。这样是不对的,因为人的境遇是会变化的,富贵可能变贫贱,贫贱亦可能变富贵。如果“安于富贵”,一旦贫贱了,是不是就不安了呢?同样,由贫贱变富贵也会不安,因为可能会狂喜的,狂喜也是不安。

从字源学上看,“素”与“索”关系密切,在金文中有时互通。我此前已经对“索”的甲骨文做过详细考释,认为甲骨文“索”的字源为结绳之右绳。

结绳是上古时代的契约形态,也是最原始的契约形态,后来又出现了书契。结绳是一对打着绳结的相同的绳子,绳结相当于后来的算盘珠子,是抽象的数字符号,用来表达数字,这些数字又被用来指代契约标的物的数量或价值。

两条相同的结绳分别为契约双方所持有。一般的习惯是,右绳为债权方所持有,左绳为债务人所持有。左绳、右绳的区分,是就在履行契约时,将债权、债务两方所持有的绳子进行对比时的排列而言。当到期时债权人去找债务人要账时,他会拿着绳子,以此作为凭据。债务人凭绳付账。他要对讨账人所持有的绳子进行检验、验证,看看是否是当初与自己所持的相配对的那一条。在验证时,债务人的绳子摆在左边,债权人的绳子摆在右边。因此,债务人的绳子也叫左绳,债权人的绳子也叫右绳。

书契的机制与结绳基本相同,只是用刻写在木片上的横线来代替绳结,来当做数字符号。这些横线象绳结一样,也是自上而下排列。所不同的是,完整的横线是被刻写并排放置的一对书契的中间,左右契分别保留一半,呈齿状,因此也叫“契齿文”。债务人持左契,债权人持右契。验证时,是检测左右两契是否完全相契合,将完整的契齿文复原。

“索”作为结绳之右绳,是债权凭证,就是借据、债券。“索”的甲骨文是双手持“糸”,“糸”是对绳子的象形,意思就是手持结绳去索要。这里的结绳就是作为债权、求索权凭证的右绳。因此,“索”有索要、索取的义项,还有绳索的义项。

综合“素”的早期字形和其义项来看,“素”的字源应该是指被用来当做结绳,但是尚没有打结,未被使用的绳子。在结绳契约中,绳子是记录载体,相当于后来的布帛、纸张。“素”就相当于尚没有写字的布帛或纸。没有写的布帛和纸,就是白布帛和白纸。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将“素”解释成,没有染色的布帛,是错误的。

君子素其位而行含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远乎其外的意思(2)

也就是说,“素”本义是尚未使用的最原始的记录载体——绳子,布帛、纸也都是记录载体。“素”本来与颜色无关,指的记录载体的尚未被使用的状态,即尚未打结、尚未书写的状态。就布帛和纸而言,未被书写之前,的确是白色的,“素”的白色之义项,也是由此引申而来。

作为结绳记录载体的绳子,所记录的是结绳双方的意愿。“素”是没有被打结,没有使用的绳子,那么此时就尚没有承载意愿。因此,“素”可以指没有意愿出现的中性状态。“素其位”、“素富贵”中的“素”,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解释成“不介意”、“不在乎”,“素其位”就是“不在乎其位”。“位”指的是境遇、处境、外部条件,“素其位”的意思就是,对任何的境遇、条件都不在乎,都无条件接受。

整个这一章,其实是在努力和表达这样一个道理,外部环境、外在的条件不重要,人心才最重要。外部环境、外部条件只是人的思考对象,而心才是思考主体。环境、条件是被动的,心才是主动的。无论置身于什么环境之中,让心保持独立、自由地思考,保持独立自由的判断和选择,然后籍此去行动,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与《周易》“贞吉”、“贞凶一个道理。不管外境是吉是凶,自己都要去贞。挽句话说,外境的吉凶并不重要,反正自己都是以同样的态度,贞的态度去面对。这里是强调个人的主要、主动、主体,外在条件是次要的,什么条件都行,无所谓。

君子素其位而行含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远乎其外的意思(3)

强调人的绝对主体性,心的绝对主体性,是儒家的核心。一旦心的主体性确立,外在条件就不再重要。因此,“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无入”就是在任何条件下,在任何场景下。

“中庸”的本质也是讲这个。“不偏不倚”其实就是不依符、依赖任何条件。这就是“心性独立”、“心性自由”。

自得就是“贞”、就是“诚意”、就是中庸、就是“心安”、执中,不自得就是反之,依赖某种条件、流于外物、执一

可以用任正非和柳传志做比喻,任正非就是自得,心没有跟着外境走。柳传志就不自得,心跟着外境走。

“入”是进入,进入某种场景,“自得”是坚守自己。在任何场景中都坚守自己,就是自得。也可以理解成,任何外在条件都只是我的思考对象,我都会按自己原则,对其思考判断,做出一个最优选择。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是对前面话的总结。

也可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相比较。以及孔子“无适无莫,义之与比”。都是在说外在条件不重要,怎么都行,关键在内心的判断,任何情况都可以去判断和选择,按照自己内心的原则(义)

明白了这一点,内心就会无比开阔,强大。

不会执着于,屈服于任何外部条件。这是儒家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文化格”,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所在

这也是孟子说的“义理之乐”,自得就是乐。

在任何条件中都存在着义理之乐,“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关键在思,而不在被思的对象(外境)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