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其他人会不会这样,我重读《童年》的时候,觉得很痛苦。
由于这是六年级上册课本推荐的必读书目,为了和学生能再聊起来,更具体地讲,为了指导他们做一些摘抄以外的笔记(是不是太功利了哈哈哈),把“人教社快乐读书吧版”的《童年》看了一遍。
我猜这一版为了适应青少年的阅读口味和能力有所删减,要么是因为和我幼时读的那本译者不同,也有可能是我已经成为一个脑子可以梳理信息的大人了。这次读,感觉对其中的故事、人物,清明了许多。
班内学生看的版本
还有清明的痛苦。
提醒学生做人物名片的时候,除了主角阿廖沙,再关注到其他的人物,例如外公、外婆、舅舅、母亲。我们已经开始关注人物或许有不止一个性格特点了,但往往,所发现的特点还是偏向一类。我指的是,一个善良的人,或许还勇敢,还坚韧,还机智。但我想要的不是这个。在一个人身上,或许有着全然不同的,相互矛盾的特点。
一开始我关注到的是阿廖沙的母亲。有些《童年》的简介或者短视频提到阿廖沙的母亲,会说她是一个懦弱的女人,在她一生的最后,因为懦弱,看不清男人,最后遭受家暴致死。
但在故事的开头,这个失去了丈夫、独自带着孩子回到娘家的母亲,在她的兄弟间,不是颇为“坚强”的吗?她为了新的生活又把孩子丢在外公外婆家独自离开;她以为有了新的伴侣于是又要带孩子离开;还有曾经,年轻时她选择阿廖沙的父亲,一个贫穷但是有好心肠和好手艺的男人,于是离开了她自己较为富裕的家庭。这几件事里,有这样开启新生活的勇气的她,哪里懦弱了?
在她一生的尽头,没有离开那个对她家暴的男人,是她的悲剧。像阿廖的两个舅母,总是被舅舅打的舅母,嗯,舅母似乎总是柔弱的。还有阿廖沙的外婆,总是被外公打的外婆,但外婆难道不是坚强的吗?这个糟烂的家的支柱,温暖善良的外婆,不是坚强的吗?
在家庭中被男人家暴的女性,似乎是这本书里那个时代的一个小缩影,毕竟最好的那个男人,阿廖沙的父亲,在开头就死了,于是后来阿廖沙看到了暴力殴打妻子的男人,和遭受苦难的家庭妇女。
说回人物,我并不就觉得阿廖沙的母亲坚强或懦弱,我并不想只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个人物。
后来,我感到最大冲突和矛盾的,是阿廖沙的外公。
初次会面的友善不过是洒洒水,在一次犯错中,外公终于对阿廖沙大打出手,我心里想,这和简介里的“残暴的外祖父”对上了。但很快,这个老头儿日日探望被他打趴下的小外孙,给他带好多吃的,给他讲很多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很真切,很动人。这时候的外公,不是和那个给孩子讲故事的慈善的外婆重合在一起了吗?外祖父愿意同孙儿讲年轻时的故事,苦难的、奋斗的故事,很有亲情的氛围啊。
但也就是这个老头把孩子打得血淋淋,躺在床上好一阵的。最可恨的,是外祖父还打外祖母。她是多么好的一个老太太。
他自私,暴虐,他的两个儿子也是如此,但他对他的四个孩子(其中有一位养子)还是有慈爱的,而他对外孙阿廖沙的偏爱尤为明显。
阿廖沙的一位舅舅,是个会弹吉他逗乐的,但酗酒家暴他的妻子,最终阿廖沙的舅母也因其丧命。
阿廖沙的一位表哥,小时候是柔弱的性格,经逢家中巨变,长大后行事也有所不同了。
如果一个人,有你所不能抗拒的爱,又有不能接受的痛或恨,你能体会到书中的人物是多么矛盾、多么痛苦了。是的,我觉得书里的角色本身,为他们自身的经历、选择、性格而痛苦,所痛苦的不仅仅是阿廖沙。
我小时候看的版本类似的封面
附:
我第一次读《童年》,大概正处在童年。某天在家中厨房壁橱里翻找吃的,发现在一个盒子里躺着它。那个版本的《童年》,是和《我的大学》编在一起的,没错,漏了第二部《在人间》。
当时读得头昏脑胀吧,人名长是很大一个因素,内容很长很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什么*去读第二遍——要知道,在课外书匮乏,和母亲严管课外阅读时间的义务教育读书时期,我可是偷偷摸摸把手边能够看到的书几乎翻烂了封面(可怜这些书估计原本造印材料也不是很好······)
如此看来,第一次读《童年》,也并没有什么比较好的感受。
重读的时候,惶惶然回忆起来,小时候看到书里描述阿廖沙目睹母亲怀着孕被后爸家暴的场景,脑仁被冲击到。
还有外祖父陪阿廖沙打造他的秘密基地,虽然明知道不久这房子就要卖掉,但老头儿还是陪外孙玩。在小时候的我的认知里,就没有会这样陪小孩玩的大人。——至于现在,也不是很多。由此,《童年》中的外祖父,确乎是一个矛盾着的人。
和学生谈书的时候,直白地问“给你印象深刻的片段”是什么,其实很傻。我隐约觉得这是一个人的隐私,关乎他会对什么产生自己的体会。但如果不分享,我们怎么知道,关于人性中那些闪光的片段,彼此竟然都曾产生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