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
杜牧(公元803-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咏史抒怀,其诗英发俊爽,卓尔不凡,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是中晚唐时期不可多得的大文豪。人们将诗圣杜甫称为“大杜”,将杜牧称为“小杜”,故将他们并称为“二杜”,还与中晚唐“情诗王子”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之"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造像
一、出身名门,进士入仕
杜牧出生在京兆杜氏一门。杜氏自魏晋时期便是显赫无比的仕宦之家,子孙代代饱读诗书、出仕拜相。到了唐代,杜家更是权贵荣耀。杜牧的祖父杜佑官至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按唐人习惯,被称为"杜十三"。在这等荣耀的家庭背景下,少年杜牧幼承家学、聪颖机敏,十三岁便潜心研究《孙子兵法》,并写下了13篇注解心得,精辟绝伦,言简意赅,名列历代《十一家注孙子》前列。在其十几岁时,有感于唐宪宗讨伐藩镇之举,他便上书策论咨文,献计平虏,为时任宰相李德裕采用,并大获成功。23岁那年,杜牧写就了“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阿房宫赋》,一时洛阳纸贵,名动京城。
古长安(西安)——安远门
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全诗一百零六句,鞭挞了藩镇的跋扈,揭露了朝廷的无能,绘出了唐王朝的一幅西山落日图,表达了作者空有雄心而报国无门的苦闷。唐文宗大和二年二月,杜牧参加进士考试。唐代进士考试与后世颇有不同。其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录取名额少,每科录取多不过数十人;二是不糊名,考官所阅皆为明卷。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唐代的进士考试几乎非名士不得染指,也决定了一时颇为盛行的行卷与请托之风。当年,礼部侍郎崔郾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临考之前,杜牧向时任太学博士吴武陵投递了“行卷”,请他提携推荐。吴武陵是当时大名士,德高望重,其与崔郾都是柳宗元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