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双璧指哪个人,中国的乐府双璧指的是什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4 13:42:33

在阶层固化的封建时代,官和吏之间始终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如果再说苛刻一点,官府中的吏和捕快、更夫、狱卒等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官府中的“雇佣人员”“编外员工”,只是看起来比这些靠“体力”吃饭的要光彩一点而已。

吏的出现,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传承和现实因素。当周立国之后,直到秦早期,实行的都是“世官制”。这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世袭”,血统决定一切,爵位、官职、封国都可以世袭。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卿、士大夫,都是能够世袭的。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无法形成有效中央集权的先秦时期,这种分封的方式切合了当时的实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到了战国晚期之后,这种制度的弊病就逐渐显露出来了!既然下层的百姓再努力也无法打破阶层壁垒,那我为什么还要努力去作战、耕种呢?于是借“商鞅变法”,秦国开始引入军功爵位制度,让普通士兵通过努力可以变成拥有土地和财富的地主,极大调动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

秦国能够灭六国、一统天下,这套制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能够让“草根”看到上升的希望,故秦之强,不在于兵器有多么先进、训练有多么残酷,而在于它点燃了人的*。但是这样就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战争时期可以通过获得军功提升地位,和平年代怎么办?

乐府双璧指哪个人,中国的乐府双璧指的是什么(9)

汉朝用试图用“察举制”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察举制度,就是由地方的长官通过考察、建议,把自己辖区内的优秀人才推荐到上级和中央,经考核之后授予官职。

察举制汉始于汉高祖十一年,以刘邦颁布《求贤诏》为开端,到了汉文帝时期,明确规定了察举科目以及应试方式,而它的正式确立却立和成熟却是在汉武帝元光元年。

在董仲舒提出以儒治国之后,以儒术取士也成为察举制的核心,举茂才、孝廉、贤良方正,对考察对象的年龄、学问、品德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察举制确实给了普通人晋身的机会,但它并没有解决公平问题。地方长官在考察人才时,根本无法避免个人好恶、亲疏远近。到了三国两晋时期所采取的九品中正制,依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官官相护、唯亲是举、沽名钓誉、世袭为官成为普遍现象。

直到隋朝正式实施科举制度之后,才真正为寒门士子打通了一道向上攀登的小道。 尽管这条路很难走,但依然有无数平民百姓的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阶层的跃升,他们其中的优秀分子,在华夏文明史上绽放出了耀眼的光彩!

乐府双璧指哪个人,中国的乐府双璧指的是什么(10)

这些制度解决了官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吏”的问题。官员要对一郡一府实现有效治理,光靠几个“官”是杯水车薪,就算他们长出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于是就出现了“吏”这个特殊的群体。

“吏”通常由政府招聘,成为吃“公家饭”的编外人员。吏是没有俸禄的,他们的报酬由长官自行解决。这些基本上没有任何升迁希望的小吏,他们工作的动力从哪里来?无非一个利字!

小吏虽然没有官身,却代表官府对基层百姓实施治理,他们缉捕盗贼、收取赋税、治安行刑,直至包揽诉讼、鱼肉百姓,成为地方上的一害。

这里面的逻辑很简单:既然没有升官的可能性,那我为什么不多捞点钱呢?

不要小看一个吏的能量,对百姓来说,吏就是官,在巧妙的操作下,他们也拥有了对百姓的生*予夺权力!能够担任吏员的,要么是当地大族的子弟,要么是地方上的豪强,要么是走了门路有点关系的人家。

乐府双璧指哪个人,中国的乐府双璧指的是什么(11)

更要命的是,官员是三年期满升迁或者调动,是要走人的。吏却是本乡本土,他们往往会架空官员、欺上瞒下、横征暴敛、上下其手!而官员却离不开这些能够帮他做事的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在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统治中,正是数以万计的小吏,撑起了基层政治的“重任”。杜甫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把小吏为害百姓的恶行描写得淋漓尽致!所以吏员的名声并不好。

所以,那焦仲卿虽然在刻度,只是个小吏而已,可他的母亲仍然觉得刘兰芝配不上自己的儿子,可悲!可叹!可气!

乐府双璧指哪个人,中国的乐府双璧指的是什么(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