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的哲理故事,有关三思而后行的小故事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5 12:06:00

季文子执掌国政期间,身体力行推行节俭之道,可谓是鲁国政场的一股清流。

当时,鲁国贪腐盛行,季文子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很好的遏制了贪腐之风的盛行,从政治上说,他净化了鲁国官场的风气。当然,季文子这种大力推行节俭的行为,自然会引起不少人的不满。如:鲁卿孟献子之子仲孙就觉得,所谓的“节俭之道”实际是“吝啬之风”,不值得提倡。

同时,他批评季文子道:“您作为鲁国正卿,且辅佐过两任君主,身份尊贵。然而,你的妻妾却不穿华丽衣裳,马匹也只是粗粮喂食,一旦传出去,老百姓会认为您是一个吝啬的人。而且,您是鲁国重臣,如此节俭,若是传到别国,不怕有损鲁国的形象吗?”

此话传到季文子耳中,他回应道:“我也想穿的华丽一些,吃的丰盛一点,可是,每当看到民间的百姓,他们依旧在吃粗粮、穿陋衣,我心中伤感。老百姓都衣食不丰,我却去厚待妾臣与马匹,这是鲁国臣子应该做的吗?更何况,我的职责是辅佐国君,若我不顾民生疾苦,这才是有损鲁国形象。历来我只听说过仁厚贤德可以为国争光,还没听过厚待妻妾与马匹可以用来炫耀呢。”

三思而后行的哲理故事,有关三思而后行的小故事(5)

季文子把此事告诉了仲孙的父亲孟献子,孟献子听后顿时恼怒,把仲孙关押了七天。此后,仲孙也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十分后悔,他不仅向季文子道歉,而且,还让自己的妻妾换上粗衣,喂马的饲料也从精粮换成了粗粮。季文子感叹:“认识到错误还能主动改正,这是极为难得的。”于是,他把仲孙举荐至上大夫之职。

从这里可知,季文子的廉洁与节俭,恰好说明他心系黎民,忠于国家,侧面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一面。

据《左传》记载,鲁文公六年(前621年),季文子将要出使晋国,在准备好聘礼之后,又让属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随从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季文子解释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凡事总要做到有备无患,这是季文子的性格特征。

不过,季文子的这种节俭之道,却在后世引起不少争议。有人认为,季文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沽名钓誉之举,是带有功利性的。

三思而后行的哲理故事,有关三思而后行的小故事(6)

对于这种说法,笔者还是不太赞同。

首先,季文子厉行节俭这是事实,绝非人们印象中的“作秀”,它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宋人费枢曾赞叹道:“季文子可谓无忝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乃念及国人之父兄食麤而衣恶,盖廉者,政之本;俭者,廉之本。文子之为政,其知本欤?”

可知,节俭与个人作风未必相等,正如上文季文子所说,他也想穿的华丽、吃的丰盛,但为何不这样做呢?这就涉及到其中的政治含义。他身上的节俭,是由爱民而起,如果鲁国百姓生活富足,吃喝不愁,那季文子就没有节俭的必要。

季文子行节俭之道,是否为沽名钓誉,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愿意以身作则,与百姓同吃同吃,体恤苍生,这点就已足够。

后世之所以质疑季文子,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行为不符合正常情理。在多数人看来,作为鲁国正卿,位高权重,大权在握,却行节俭之道,令人百思莫解。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阴谋论自然而然会随之出现。

三思而后行的哲理故事,有关三思而后行的小故事(7)

其实,若换个对象,这种质疑或许就不会出现,如:道光帝、汉明帝、隋文帝、汉文帝,他们都是古时以节俭闻名的君主,却鲜少引起争议,那么,这又是为何呢?历代节俭之人,目的各有不同,或治国安邦、或谋取名利,无非这就是两种。

皇帝的节俭之道无人质疑,这是因为人们明白,无论是作风使然,还是另有目的,最后,都是百姓受惠。季文子之事同理,身居高位,所考虑的已不是个人作风问题,而是如何治理国家。季文子推行节俭之道,如古时皇帝厉行节俭相同,皆是造福百姓。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何必还要细究其是否沽名钓誉呢?人们可以潜意识认同皇帝的节俭之道,却对季文子生出质疑,这便是一种偏见。

三思而后行的哲理故事,有关三思而后行的小故事(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