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刘锰读书 公众号
昨天,看了豆瓣高分电影《死亡诗社》,觉得还是有一定收获的,就写几点感受作为今天练笔的内容吧。
首先,这是一部被名字耽误了的隹作,第一个词死亡,没有人会喜欢,而诗社又是那种高大上但却离普通人太遥远的组织,
而且,前面加上了“死亡”两个字,看上去更象一个宗教组织,我对于宗教从来都是有抵触情绪的,
可能是从小到大,受的马列唯物主义教育的缘故吧。
所以,对于该片,多年以来,我一直都在忽视它。昨天实在找不到什么片源了,就随便瞟了一眼电影简介。
这时才发现,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反映的是校园生活。这是我感兴趣的范围,毕竟,以往看的校园生活类电影,都比较轻松,
电影里的人物都是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周末减压的话,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看完电影,我发现自己想错了,电影的主题其实比较沉重:结尾处,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自*了,
他是这部电影的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是整部电影故事的脉络,也是电影主题以及戏剧冲突的关键点。
总之,他的死让电影的故事情节从之前的诙谐幽默和轻松活泼,一下子变得沉重而难于接受:
所有观众都没有想到,一个前尘似锦的英俊少年,为了不去过自己父亲强加的,一点儿都不喜欢的生活,宁愿用一把手枪结束自己。
他实在是太单纯了,也太可怜了,也真的太傻了:人生的道路何其漫长,有时候是会很无奈地不得不面对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但是,只要你不放弃,通过努力探索和不断追寻,你大概率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生活的变数很多,一切皆会发生,
而走上绝路就什么可能都没有了。这真让人扼腕叹息。
无疑,尼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相当失败: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完成自己未能实现梦想的工具,用自己所谓的经验,帮孩子设计人生。
而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从不关心孩子是否喜欢他们的安排,最终酿成苦果。这样的父母很自私,也相当无知。
他们自己过得不如意,是非常平庸的普通人,因此想通过培养下一代来逆天改命。这对于孩子们来说,真的很不公平。
那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电影主人公基丁老师的所做所为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努力培养孩子们自信阳光,坚韧不拔的性格,养成独立思考不盲从的思维习惯,把生活过得更有诗性。
电影里的学校,就是一所美国的衡水中学。学校的目的是培养考试机器:只要学生能考上名校,
其他诸如思想品德,性格塑造、思维方式等更重要的东西,学校的高层一点都不关心。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强逼学生在一份诬陷和诽谤的证明材料上签字,从而能顺理成章地,
将造成学生死亡事件的黑锅,甩给学生真正喜欢和接受、无辜的基丁老师。
他们没有想过,当然也不关心,这样的做法,将会对一群单纯善良的孩子,造成怎么样的不良影响:
为了自保,不惜出卖自己的良心做伪证,让自己爱戴的老师蒙受不白之冤。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将变为一个极端自私、是非不分的人,这才是最失败的教育。
然而,让基丁老师欣慰的是,这帮受他正确影响和塑造的小朋友,最终没有泯灭人性和良心,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向老师表达了信任、感恩和支持。而基丁老师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的教育没有失败,他的孩子们没让他失望。
品质和道德是生而为人的基础和前提,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如果做得不好,
孩子长大后,将来也会危害社会,而他自己也会付出代价。
基丁老师虽然离开了,但我相信,他永远是这群懵懂少年的启蒙恩师,他们永远都会记住他。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所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