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与“宦官”,在不熟悉历史的人眼中似乎是同一概念。
但翻看史书典籍不难发现,“太监”就是“宦官”这个说法,其实也没什么错。只是严谨点说,二者还是有些区别的。
《后汉书·宦者传序》:“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执政时期,他将宫里的宦官全部采用阉人取代。
基于这一记载,我们得出两点结论:第一,最初的宦官(东汉初年之前的朝代,譬如西汉、战国与春秋)不全是“阉人”;
第二,“宦官”和“太监”并非自有以来就是同一概念。
《通曲·职官九·诸卿下·内侍省》载:“天文有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周官有宫正、宫伯、宫人、内宰、阍人、寺人……”
从这里记载可以得知,“宦”,原是星座之名,因其在帝星之侧,故用来称呼皇帝周围的侍从和亲信。
历史上之所以出现“宦官”这么一个群体,主要是因为皇帝有三宫六院。这些莺莺燕燕需要人照顾,单凭“宫女”这一群体不足以支持庞大的服务业。
女性因其身体构造等方面因素,干一些重粗活时有些力不从心,皇帝与士大夫们才会招募许多男人,就像现在很多医院大量开始聘请男护士是一样的道理。
因此,“宦官”之称古已有之,它(不带有贬义的“它”)是在皇宫中为皇帝及皇亲贵胄服务官员的总称。
《周礼·天官冢宰》:“奄,精气闭藏者,今谓之宦人。”
《说文解字》云:“阉,门竖也,宫中奄昏闭门者。”
从这两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东汉以前,充当宦官的并非都是阉人,阉人多指负责看守宫门的杂役。
战国与春秋时期,各个国家打仗还会讲究些礼法,抓到战俘后通常不会实施虐待,(宫刑)“阉人”的来源就少了许多。
比如,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有个叫竖刁的宦官,就是为取悦齐桓公而自宫的。可见,“阉人”在当时的数量不多,就连齐桓公都得省着用。
直至汉高祖创立西汉,当权者才开始大量使用酷刑,把许多正常男性变为“阉人”,一下就扩充了队伍。
东汉初年,刘秀一道圣旨颁布,规定后宫所有宦官必须都是阉人。
所以大家应该清楚了吧,东汉之前的朝代,能当宦官者并非全部都是阉人。如果有人说宦官就是太监,那是会闹笑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