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龙岩里铭文章
九龙岩位于芦洪市东郊一公里处的九龙山下,九龙山四周峭壁如削,雄伟壮观,岩口东向,分大、小二入口,岩长约1公里,分9洞,洞与洞之间,均有小洞相通,仅供一人蹲伏而过,有一仄道可通山顶。岩洞口常年有风吹出,冬暖夏凉,洞口左侧有一奇石如怪兽守护。洞内石钟乳千姿百态,相传在八、九洞内,可见群仙聚会、饮酒、对弈的石桌、石凳、石盅、石筷、石汤匙、石棋盘。“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见愈奇,而道愈狭,故不能穷其游。”据明《一统志》载:“东安九龙岩,尝有樵者遇黄衣九士,谓之曰:‘吾九龙居此久矣!’语讫,莫知所在。”据说昔有樵夫遇黄衣九老,各持藤杖,问其姓名住址,但言不远。俄而雷震晦冥,入岩不见。九老乃九条黄龙所变,故名九龙岩。北宋翰林学士王观游九龙岩诗说:“山寒蛰龙眠忽醒,黄衣九龙岩下行”。写的就是这个传说。
九龙岩亦有书法艺术宝库之誉,岩壁诗文,琳琅满目,四壁摩崖上共刻有宋代至清代石刻43方,其中宋代石刻30方,最早的一方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东安县令张太年所题,距今已1100多年,记载了镇压农民起义(“平将寇”)和“芦洪置司”的重大史实。宋治平四年(1067)五月七日,周敦颐游九龙岩,题摩岩。据清光绪《东安县志》载:“濂溪先生题记后,当地官员呈诸上峰批准,在九龙岩设濂溪书院,又名景濂精舍,岩下小溪更名为濂溪,近村同时改名为濂溪村。宋熙宁六年(1068)五月五日,蒋忱作《九龙岩记》,周敦颐书凡上石。寿圣院塑佛像。宋熙宁九年(1076)诗人陶弼游九龙岩,题诗。宋元丰三年(1080)曾布率家眷游九龙岩,题名岩壁。宋绍圣甲戌年(1094),零陵郡府判阮之武题诗九龙岩。宋绍兴元年(1131),胡寅、胡宁、胡宏题九龙岩。明万历三年(1575),东安县令黄岩题诗。其他如宋代经学大师胡寅、宋代权广南西路转运副使朝奉大夫马默等都留有题记。清嘉庆辛未年(1811),王渭题名九龙岩,此为最后一块石刻。1944年,侵华日军烧毁了九龙岩寺院。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九龙岩石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九龙岩里的九条黄龙,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就出来兴风作浪,危害百姓。而孽龙怕雷,故每到五月初五这一天,周围百姓纷纷投石岩中,使响声如雷,致龙不敢出,俗称“打岩”。这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演变成当地一个盛大的民族节日——“打岩节”。宋诗人陶弼游九龙岩留诗:“岩有九龙卧未醒,此龙于物本无情。有能暂起为甘雨,洗我征南十万兵。”希望岩中九龙出世救民,但当地民间却并不希望岩里的龙出来,说这是孽龙,残害百姓的。
宋景佑初(1034),僧人元喜云游至此,见这里山青水秀,怪石嶙峋,古木参天,岩洞幽邃,乃在岩前建一寺院,一半在洞内,一半在洞外,取名“九龙庵”,后来成为有名的佛教圣地,常年香火旺盛,求神许愿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宋治平元年(1064年)。九龙岩寺赐名寿圣院。
宋代诗人郑文先游九龙岩时曾即兴赋诗:
一洞深如许,群龙潜此中。
门开天地秘,路险薜萝通。
访道来周子,安禅自喜公。
笑他同蠖伏,未取御长风。
明万历东安县令朱应辰,尤其钟情九龙岩,在任三年,三度往游,并留诗三首。其中一首《古风》,抒发了他追怀往哲的感慨:
我游非寻仙,所思在先哲。
伟哉周夫子,磨崖未泯灭。
风月见光霁,径路留芳彻。
俯仰感慨生,最之敢云拙。
清代东安籍诗人、席宝田之父席居正游九龙岩诗,则抒发了再度来游的的沧桑感:
二十年前此地游,豪吟狂饮斗风流。
自从细网千丝挂,遂把名山一笔勾。
古树依然青满眼,旧僧今已白盈头。
释家对坐如相识,应指灵岩劝少留。
众多先哲的足迹和碑刻,使它如鹤立鸡群,傲然雄踞于群岩之上。徜徉其中,仿佛在一条穿越时空的文化长廊与历代圣哲对话,又好像在缥缈万卷之内品味一部史书。
(五)美味佳肴东安鸡
“东安鸡”也叫“醋鸡”,起源于芦洪市,是一道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美味佳肴,其味道独特,色泽鲜艳,肉质鲜嫩,酸辣爽口,肥而不腻,香、嫩、麻、辣、酸、脆六味俱全,被列为国宴菜谱之一,誉为湘菜之首。
据史料记载,用于制作“东安鸡”鸡种源于芦洪市山林野生原鸡,自1000多年前就为芦洪市人饲养,历千年不衰,保持了野生原鸡的体形外观和肉质特征,以其色黄,皮滑、骨脆、肉嫩、香味浓郁等特点,为鸡禽佳品。
西晋时叫“陈醋鸡”
西晋惠帝永熙元年(290)于应水之滨设立县治,叫应阳县,时任县令为县衙挂匾,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召集各乡父老前来祝贺,请当地名厨操刀把勺,大摆宴席。按照当时风俗,正规的酒席到了第五道菜就是鸡肉,叫“鸡开口”。那一次的“鸡开口”吃起来有点酸,这一酸,酸开了食客的胃口。散席以后,县令把厨师叫去,问他怎么想到在鸡肉里放醋调味?厨师忙跪在地上说,:“大人恕罪!我不是故意的,当时很急,错把陈醋当料酒放了,无奈中为了除醋味,我立即加了一些花椒、生姜。下不为例,请县令大人恕罪!”县令笑起来,高兴地说:“恕什么罪呀!起来起来!大家都说这放了醋的鸡真好吃!我叫你来是要嘉奖你!”谁知一时巧合,竟创造了一道名菜。从此,“陈醋鸡”的做法就在民间传开了。
清末时叫“官保鸡”
清朝末年,湘军将领席宝田因镇压太平天国和贵州苗族起义有功,清廷诰封席宝田为光禄大夫,授予“太子少保”称号,深受朝廷器重。一次,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等到席宝田家做客,酒席中上了这道“陈醋鸡”,家厨为了增加鲜味,特在“陈醋鸡”里加了些陈年乳豆腐汁,这样做出来的“陈醋鸡”不但酸辣可口,而且香脆有余。曾国藩等人吃了,赞不绝口,左宗棠问及菜名时,席宝田本想说“陈醋鸡”,可又想到这名字太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曾国藩插嘴说:“这是席官保家的特产,就叫‘官保鸡’吧!”左宗棠、刘坤一附和说:“对!名将家里出名菜,官保鸡,好名字!”从此,这道菜就传到了宫廷。
民国时叫“东安鸡”
1926年第一期北伐,中国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唐生智任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北伐胜利以后,唐生智定居南京。为了庆贺北伐胜利,他在南京设宴招待他的部下和同僚,酒席间出了一道“官保鸡”。他的私人厨师是伍家桥人,在厨艺上更加讲究。首先选用的鸡必需是没有生过蛋的雌鸡,重量不超过一斤半;制作时火功恰到好处,保持鸡骨头里的血呈鲜红色;在刀法上,一只鸡除了内脏,一共切成十六块,摆在盘子里,正好是一只完全的鸡。部下和同僚吃过之后,都说,这道菜造型美观,色泽鲜艳,肉质鲜嫩,酸辣爽口,肥而不腻,食多不厌,香气四溢,营养丰富,香、甜、酸、辣、嫩、脆六味俱全。问这菜叫什么名,唐生智正要开口,在旁的顾伯叙提醒说:“家乡风味家乡菜。”唐生智马上说:“这是我们东安的特殊菜,叫‘东安鸡’。”唐生智外交广,待客常以“东安鸡”做压席菜。郭沫若的《洪波记》也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唐生智在长沙水陆州的公馆里设宴招待了他,其中,东安鸡的菜味特佳。
1972年2月,美国总统访华期间,*设宴款待尼克松,席间也有东安鸡这道菜。尼克松边吃边夸,回国后,还大加赞赏东安鸡味道绝佳。很快传入南洋、北美、约旦、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等国。从此,东安鸡被列为国宴菜肴,为八大湘菜之首。
(六)老街风韵记忆长
芦洪市建有三条老街,六七百间店铺。第一条街为小街,进口是高地,由高到低,过斩龙桥后是21家街和十八家街。上街中间是关帝庙,其前有许多客栈和杂货店,下方开有糖行、粮行和客栈,巷子口是唐家祠堂,下街由唐家祠堂到石拱桥。第二条街为大街,为“Y”字形,分岔处为小埠头航运码头。这条街开有油行、纸行、米行、铁行、当铺等。第三条街为茅铺街,大多是商业旺铺,经营金银首饰、药材、百货、杂货等。三条街有三座庙宇、三个鼓台和戏台,每年的五月十三、八月中秋、九月重阳分别举办庙会,故有“三台故事五台戏”之说。
斩龙桥两旁的民居建筑,多为两层的木柱木壁结构的商铺或住房,青砖、青瓦、木板雕花门窗,过年过节时悬挂红红的灯笼,或大红大紫的对联、年画,或艾叶、菖蒲。河岸屋前屋后生长着茂盛的樟树、槐树、枫树以及各类乔木,最常见的乃是杨树、柳树,这两种喜水植物长得特别丰茂,尤其那千千万万的柳丝在微风的吹拂下,婀娜炫耀地垂挂河面,招惹得小鱼小虾嘻戏追逐,招惹得满河清波笑逐颜开,悠悠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