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霞常染青春园,不弃不离三尺坛。
洒向学生都是爱,为伊憔悴心也甜。
情真莫道桑榆晚,执着追求代代传。
重托希望守平淡,大爱无疆天地宽。
这是本人8年前编发的8名优秀教师8篇典型材料的8个题目。若有人参考,可以进来看看。
(浮邱一鹤)
为霞常染青春园
——浚县“好声音”选手、镇寄宿制小学教师常青霞访谈录
浚县“好声音”选拔如火如荼进行,王庄镇寄宿制小学常青霞老师脱颖而出,一路过关斩将*入决赛,成为冠军的有力竞争者。
常青霞出生在王庄镇军寨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据她介绍,她对音乐的爱好来自于祖父和父亲对戏曲的嗜好。年幼时,爷爷经常带着她到三里五村去听戏,炫丽的舞台、动人的演唱撞击了她那小小的心灵,耳濡目染中,她爱上了演唱。每每听戏回来,自己在房内对着镜子比划造型,咿咿呀呀哼唱,还经常扯下头巾当水袖……表演艺术的种子深深地植入她幼小心田。
初中毕业,常青霞怀抱梦想如愿以偿考上了鹤壁师范学校音乐班。从爱好到专业,她经历了化蝶般的变迁。三年间,她如饥似渴学习乐理知识、表演艺术。学校的杨利老师是她的授业恩师,杨利老师发现常青霞是一个可塑的苗子,经常给她开小灶,传授各种专业知识,对她进行科学、规范的训练。经过老师指点,常青霞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吐字、咬字、音准更加规范,对节奏的掌握、发音的控制、表演的技巧都有了一定的体会。三年学业结束,常青霞心无旁骛,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成为军寨中心校的一名小学老师。
走上教学岗位,常青霞并没有获得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分到的是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课。但她从未停止对音乐的钻研,不仅干好了本职工作,还参加了河南大学音乐教育自学考试的学习,分别于2004年、2008年取得音乐教育专科、本科学历。2011年7月,举办全县教育系统红歌演唱电视大奖赛时,他的音乐天赋才被发现。
为迎接红歌演唱大赛,镇中心学校组织了合唱队排练节目。让谁来领唱呢?中心学校领导推荐了几个教师人选进行角逐。当轮到常青霞登台时,一曲《四渡赤水出奇兵》声震四座,一鸣惊人。领导和教师们诧异了,王庄镇教育系统竟然潜伏着一颗音乐珠宝被忽略了?
当时,常青霞以亮丽的嗓音,带领王庄镇教育合唱队领衔浚县第一名,并代表全县参加了全市的红歌演唱,荣获鹤壁市红歌演唱“一等奖。”
2012年9月,常老师调入王庄镇寄宿制小学,从此,她的音乐专业找到了施展之地。在这所学校,她在担任8个班的音乐课的同时,还在全校800学生中寻找有声音特质的学生,认真加以调教,培养音乐人才。2012年9月末,寄宿制小学举办了一场以“多彩童年、梦圆寄宿”为主题的“庆双节”文艺演唱会,有幸分享了常老师的表演。一曲《红灯记》中“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豫剧清唱,掌声雷动。台下师生余兴未尽,要求常老师再上台献唱。接着,又唱了一曲《为了谁》。她的扮相秀美,声线柔美甜润,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如天籁之音动人心弦。
常青霞说:“学校是永远的青春园地,我爱音乐更爱学生。为家乡培养一批音乐人才,让孩子们展示个性、均衡发展是我的职责和骄傲。”
在浚县“好声音”这个舞台上,400进90,90进24,24进6…… 进入决赛更是残酷,一切的社会因素会在不知不觉中强加在这块舞台上。不论常青霞能走多远,在王庄人的心目中,她永远都是“Number.1”。
不弃不离三尺坛
——王庄镇小寨小学何幸福老师工作纪实
天刚麻亮,浓雾重锁苍穹,冰雪覆盖的小路上,一个身影在踉跄地走。光滑的路面让他不时停下来,喘口气,继续前行。这位雪地独行客是谁?他叫何幸福,一位老师。他要奔往工作单位——王庄镇小寨小学。那里有他的学生在翘首等着他。
这是一位有着55岁年龄35年教龄的老教师。由于暑假里参加劳动不慎跌倒,造成左臂骨折。开学前夕,学校校长和小寨村党支部*、村主任前去看望他,安慰他说:“你的伤情太重,常言说伤骨动筋一百天哪,你养着伤,上课的事儿暂时由几个老师轮流兼着。”可是领导的关爱没有让这位老教师静心养伤,反倒让他坐立不安。自己左手有伤,右手还可以板书、批改作业,怎么能拖累其他教师而耽误学生?开学第一天,何幸福老师竟然吊着胳膊,和大家一样出现在讲台上。
伤情带给何老师诸多生活中的不方便。为解决上下班问题,在家庭生活相当拮据的情况下,妻子忍痛割爱拿出3000元钱,为他买来一辆电动三轮车。每天由妻子骑车接送他去学校。家里农活忙的时候,没时间接送他,自己步行上班。学校离家虽然仅有2公里,但对他来说是及其的遥远。拖着两条老寒腿要走上1个小时左右。就这样坚持了5个月,何老师没有耽误一节课,没有请过一次假。即使对伤臂换药、检查时,也是趁晚上到20多里路的医院就诊。
何老师带病工作坚持在三尺讲台上,深深感动了他的学生。每日里,孩子们像小鸟依人般偎依在和老师身边,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的学习劲头更加踏实了。在年终全镇学业评估中,何老师所教的学科荣获优异成绩。
何幸福,何为幸福?何老师用行动诠释了自己的名字:不弃不离,忠于职守就是幸福!
时间可以模糊许多记忆,唯情感不可磨灭。相信何老师带伤工作的形象在所有小寨人心目中会永远定格。
洒向学生都是爱
——记优秀班主任、苏村中心校女教师刘美霞
早听说苏村中心校有一位爱生如子的好老师,且是王庄镇教育界唯一女性县级人大代表。借监考之际认识了她——刘美霞。
一进入刘老师的办公室就是一种别样的温馨。暖烘烘的室内,刘老师正在批改作业,她的身旁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手中捧着一瓶酸奶,边吮吸边在电脑上玩游戏。借刘老师去隔壁搬凳子的当儿,我询问小姑娘:
“你叫什么名字?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吗?”
“我叫杨智颖,在王庄寄宿学校上学。”
“你与刘老师怎样称呼?”
“叫老师呀!”
“你是她的学生吗?”
“是啊!我读六年级了
“刘老师对你好吗?”
“当然了,啥时候来都给我们好吃的……”小姑娘摇摇手中的酸奶瓶子,一脸的天真让人喜欢。
“我的学生呀,一放学就挤在我的办公室不肯回家。赶都赶不走!”刘老师把凳子放在火炉旁,顺手给我倒了一杯热茶。看得出,她的脸上写满惬意。
“是呀,孩子们最真诚,你给他三份爱,他还你十份亲……”我也是当老师的,同样有这样的感慨。
攀谈中了解到,刘美霞老师毕业于县师范学校。父母经商,家境殷实。对当老师的向往让她放弃了许多次从容经商的机会,毅然选择了教育。
2012年9月,她接手了三年级班主任的职务。慈祥和博爱的性格让她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依赖。班上有个小男孩,穿着脏兮兮的,平时郁郁寡欢,学习和玩耍总跟别的孩子融不到一起。刘老师经过观察发现,这孩子原来是个弱智儿。以后,关注他的生活和学习成了刘老师工作里重要的一部分。帮他洗手脸、洗衣服、倒开水、泡方便面…… 爱的天平向这个孩子倾斜。天冷了,别的孩子都穿上了小棉袄,唯独这孩子还一身单衣,在风中寒寒瑟瑟。原来,孩子的父母出外打工,缺少慈爱的孩子真可怜。刘老师心不忍,自己从工资本里拿出100多元,为孩子买来一身崭新的棉衣裤。
刘老师说,学校周围那些个村外出务工的人特别多,孩子们留守家庭的也多。留守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温饱冷暖就成了班主任的头等大事。要想了解孩子,必须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着眼。
一次在课堂上,见一女生眉头紧皱,一副难受相。刘老师上前一摸她的额头,哟,好烫!连忙给孩子的家长联系,无奈,他们都在千里之外打工。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又没有能力侍候孙女。刘老师只好背着小女孩到村医疗诊所治病。打点滴一直到晚上,发烧退去了才送她回家。
2012年12月,刘美霞老师被学校推荐为优秀班主任代表,参加全镇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大会。会上,她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教育就是爱学生” 。
是的!多年来,刘美霞老师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学生,同样也得到了学生的爱,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学校的老师们都说,她的心灵就像她的名字那样美。她的行为对得起那张熠熠发光的“优秀班主任”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