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水里的刀子》中,主人公实际上是在三件关于灵的问题上,不断的盘桓和犹豫。
故事一开始,主人公的老伴去世了,主人公于是要面临第一个关于灵的问题——对于逝者的问题。
一双小花鞋,让主人公心中充满了对于老伴的歉疚和愧意。起初,主人公并没有下定决心,去宰*那头老牛,来应对老伴的祭日。尽管儿子也说,牛是大牲,用大牲祭祀对亡人好。老人迟迟下不了决心。
一个别人说来的故事,让主人公心里充满了歉疚。生前,老伴看上了一双六块钱的小花鞋,但是一向节俭的老伴,身上只有一块钱。只能向一个远亲借了五块钱。但是,小花鞋没舍得穿,老伴就去世了。
面对逝者,主人公如何安抚自己的歉疚。尽管牛是大牲,用来祭祀随亡人好。但是,这样唯一的仅剩的能不能弥补主人公对于逝者的歉意?
主人公面对的第二个关于灵的问题——对于牲畜的灵魂
在决定宰*老牛以后,主人公愈发对牛好起来。先是“这牛娃子没少挨我的打”的歉意。再到给牛拎来最干净的水,把牛放到野外,让它吃最嫩的苜蓿,在牛圈里垫上干土,以及在夜里,陪牛在圈里坐一宿。
在得知牛能看见清水里的刀子以后,老人又高兴又害怕,同时有有了有时候人不如牛的感慨和困惑。
老人需要面对的第二个问题,牛的灵与自己的灵相比,为何那么高贵?
第三个问题,实际上也是最宏大最根本的问题,如何安放自己和生者的灵魂。
电影里面有很多祷告仪式,正如这种仪式,这种寄托来自于宗教,是有些遥远的指引。在问阿訇“牛为啥不吃不喝”时,阿訇的回答实际上并不能解决主人公心里的疑问。因而,宗教在本片里更像一种仪式,并不能彻底解开人的生之疑惑。例如,牛比人高贵,而人的灵魂怎么样才能高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