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中权本)(北宋拓) 各纵28.0厘米 横14.5厘米,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殹】(yì)句尾语气词,相当于“也”、“兮”。
【丞】与“承”相通。古籍中与“拯”相通。(徐书钟)
【皮】通“彼”。《马王堆汉墓帛书》:“故去皮取此。”
【澫】同“漫”。同“藕”。(《汉语大字典》)
【帛】通“白”。郭沫若谓“帛即是白,义出引申”。
【氐】通“低”。《汉书》:“封君皆氐首仰给焉。”与“低、抵、底”相通假。(徐书钟)
【筵】郭昌宗、郭沫若释作“盗”。强运开云:“因此字从次(当为三点水),次是涎之古体,从竹,释作筵。”
【又】石鼓文《汧殹》、《田车》、《吴人》之“又”,均用作“有”字。甲骨文虽然有“有”字,也往往以“又”为“有”。
【汗】上“汗”下“土”为“汗”之繁文。汗,通“旱”。(《汉语大字典》)
【隹】金文隹字读作维、惟、唯。《石鼓文》承袭了这种用法。(徐书钟《石鼓文音义集释》)
【可】石鼓文以“可”为“何”。通“何”。《左传》:“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同“歌”。(《汉语大字典》)
——以上始见于鼓文《汧殹》
石鼓文(中权本)(北宋拓) 各纵28.0厘米 横14.5厘米,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左】辅佐;帮助。后作“佐”。《墨子》:“亟收诸杂乡金器,若铜铁及他可以左守事者。”
【右】后作“佑”。帮助;保祐。《左传》:“王右伯舆。”《汉书》:“是天反复右我汉国也。”
【原】“源”为后起字。司马光:“臣闻澄其原则流清,固其本则末茂。”
【止】足;脚。后作“趾”。《仪礼》:“御衽于奥,媵衽良席在东,皆有枕,北止。”
【写】同“泻”。《周礼》:“以浍写水。”
【秀】鼓文“秀弓寺射”,“秀”通“绣”。
【麋】通“眉”。 眉,指美女。苏轼:“十眉环列坐生光。”通“湄”。《诗》:“彼何人斯,居河之麋。”
【兔】月亮的别称。杨模:“南讹莫认火西流,顾兔高悬略似钩。”
【而】通“尔”,你。《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
【迺】今作“乃”,在此释“乃”释“攸”均可。(徐书钟《石鼓文音义集释》)
——以上始见于鼓文《田车》
石鼓文(后劲本)(北宋拓) 各纵23.0厘米 横14.3厘米,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骜】《广韵》:“马骄不驯也。”通“傲”。《庄子》:“碾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吕氏春秋》:“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
【宣】同“喧”。《蜀籁》:“炮火宣天。”
【牜尃】释作“搏”。(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假作“博”。(徐书钟《石鼓文音义集释》)
【彳人亍】同“行”。(《汉语大字典》)
【徒】通“涂”(途),道路。《寡人之于国也》:“徒有饿殍而不知发。”
【趍】同“趋”。“趋”同“趣”。《韩非子》:“腓大于股,难以趍走。”“趣”通“趋”。《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潘迪据郑氏说谓是“趣”字。徐书钟先生有异议,但集联时也用为“趣”。如“静中趍无极,心之安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