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没有表态继续问公西华,这位弟子说:“我不敢说能做,只是愿意学习罢了。”上来一听感觉怎么一个比一个没自信啦、真是这样吗?其实人家真的只是谦虚。孔子评价公西华:“穿上华丽的礼服立于朝堂之上,可以做一个优秀的外交官。”虽然在这里说“愿为小相”,可得看人家*是什么:宗庙之事、如会同(会盟诸侯)、端章甫(朝见天子),哪件是一般人*?
三人答毕,整个的铺垫才算结束,真正的主角才正式登场。
2子路发言前用了两个字“率尔”,后面两位一个字都没有,可到了这位曾皙先生,居然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详详细细、不紧不慢地写起动作、声音、形态来了。
读到此时我们才知道人家师徒的谈话还配着乐呢,就跟当年的《实话实说》一样,多么讲究。“弹瑟之声渐渐息了,铿地一声曾皙放下了瑟,起身就答……”,由缓到急的行文节奏既表现了曾皙不慌不忙的平和心境,又看得出他早已在心里有了答案。
曾皙最后发言,可你注意到了吗?开篇却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年龄顺序上其实应该排在子路之后的,因为他在伴奏所以才最后一个出场。他说我和三位的回答都不太一样,亏得孔子鼓励他说出来,一出口不仅和前三位不同,简直古往今来也没有几个比得上: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儒家谈到人生目标,常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那毕竟只是道理,并不直观真切,及至看到这一句,我想很多人追求的人生境界都会有所改变。至简至真、至乐至诚,如此的诗意和境界多年来也只在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感受到过,可私认为那两篇和它相比也有所不及。
暮春时节,农历三月,我们都有生活的体验:正是春意盎然的好时节。纯真快乐的人们和自然最美的时光融为一体,相比之下前三位治国行政的表达高下不是立现吗?难怪连孔子都喟然长叹深表赞同。不是都说儒家尚进取,道家尚无为吗?这里怎么解释孔子的赞同呢?其实何必那么非黑即白地给人家划派别、贴标签,这样至美的境界不才该是圣人的选择吗?
3孔子笑子路,是因为他不懂治国以礼,反而言辞毫无谦让,可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有高下之分吗?在孔子这儿至少后两人看不出来,可是我们读来总会有一种四人一个比一个高明的感觉。当然,这可能是前有子路,后有曾皙,一低一高的两端造成的,不过后来觉得也可以从需求层次角度来解释这样的感觉。
子路的着眼点在于“安全”,内忧外患中挽狂澜于既倒,教化民众能够保卫自己;冉有着眼于“富裕”,显然上至国下至民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才有发展生产可言,富裕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公西华则是“礼仪”,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财富有了,礼节教化等精神层面的追求才有支撑,显然又高一级;而曾皙一下提升到了“审美”和“哲学”的高度,人不但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自我实现,还和自然融合成“真善美”的一体了。
4每每读起曾皙的这段话,都被它的美所感动,它所描述的画面有如梦境。而最近发现,这里还有着另一层的感动。
为什么我们开始要说这一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出自《先进篇》?因为它是专讲各位弟子的这一整篇的最后一段。看过了颜回、子贡、子路、冉有、公西华等等弟子的人生起落,在那些遗憾、欢笑之后,是这一段回忆中的谈话。就像影片结尾的闪回一样,那时,后来死于内乱的子路、助季氏为害的冉有都还坐在老师身边畅谈理想,曾皙还向大家描画了最完美的憧憬,一切恍如昨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