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周详 析理精微——苏洵《六国论》章法美赏读
论说周详 析理精微
——苏洵《六国论》章法美赏读
福建 林承雄
本文已发表于《语文报(苏教试验版)》(高中版)2017年第45期 总第1113期 2017年12月5日出版 CN14-0703/(F)
曾巩《苏明允哀词》评价苏洵的散文说:“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寓,侈能尽之约,远能使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这是切中肯綮的。《六国论》一文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若就章法而言,论说周详,析理精微,是其突出的美点。
文章开篇破题,先指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排除了“兵不利”与“战不善”的原因。“弊在赂秦”是说理的要旨。然后对“六国破灭”原因作了分类解说:(1)因“赂秦而力亏”导致破灭,这是赂者的情况;(2)“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失强援”而“不能独完”,这是不赂者的情况。再归结为“弊在赂秦”,重申要旨。这两层分论,为下文的具体阐述起到挈领的作用。
次段用多重对比的手法详析赂秦之弊。先说秦“攻取之外”,即受赂所获城邑,与战胜所得土地之比,“其实百倍”;诸侯因赂秦而亡之地与“战败而亡者”相比,“其实亦百倍”:由此可见赂秦而致“力亏”、助长敌国贪欲与威势的危害性。然后将赂秦者祖辈“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的辛劳艰苦,与子孙“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的不知珍惜的态度作对比。再以赂者土地之有限与强秦贪欲之无限作对比,“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突出表明赂秦无法救亡图存,是必然要颠覆的。最后以“抱薪救火”之喻加以强调,发人深省。
第三段呼应前文“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分别解说从“齐”“燕”“赵”迁灭的原因,这一层运用了差异分析的方法。齐是因为“与嬴而不助五国”,结果“五国既丧”,齐也不能独存。燕、赵虽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却未能善终。因燕行荆卿之计,刺*秦王未果而遭强秦攻伐之祸;而赵虽曾与秦“五战”,“二败而三胜”,但最终因听信谗言、错*良将,最终也灭国。作者述燕、赵之灭,指出其自身方面的原因:施策或用人不当,用武不终。接着又用假设分析法,指出三国若“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足以抵抗强秦,胜负未可“易量”。这一层为下文的对策分析设伏笔。
第四段从正面作假设分析,阐明应对强秦的正确对策,即若能以赂秦之地封赏谋臣,以事秦之心礼遇奇才,勠力同心,则六国非强秦可轻易下咽。接着归结到为国者不可为敌国积威劫持这一点上来,这为篇末的讽谏作了铺垫。
尾段从六国仍有可以不赂而胜强秦的势力这一史事,含蓄地引申到当朝面对契丹、西夏之侵扰一味妥协、贿赂求和,积贫积弱的现实;讽谏朝廷不可重蹈六国破亡之覆辙,而应礼贤下士、积极用兵、重振国威。这才是作者写此文的旨意。
全文紧扣一个“赂”字,抽丝拨茧,层层深入,分析周详、精微,一气呵成,阐述了赂秦必亡的道理,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和针砭时弊、振聋发聩的警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