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黄牛真实图片,牧童骑牛图片欣赏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3 17:47:48

李可染给自己的“师牛堂”牌匾题字

牧童骑黄牛真实图片,牧童骑牛图片欣赏(5)

李可染“孺子牛”、“师牛堂”印章

从远古社会发展到今天,牛始终被广大民众视为勤劳拼搏的象征,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至今,我们国家很多边远的乡村,还坚持以牛耕田耙地的习惯,每当新春时节都会举办“鞭春牛”、“斗牛”等与牛有关的活动和仪式。清代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写道:“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北宋的《东京梦华录》及南宋的《后汉书》中也有类似记载。由此可见此项仪式的历史由来非常久远,按民间传说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

五帝之首叫少昊,是当时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带领族人迁徙到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是今山东境内。因为地理环境的改变,他决定放弃游牧生活,改为以耕织为主的定居生活。因为当时的牛未经过驯化,春天到了还懒洋洋躺在地上不肯出力,有人建议用鞭子抽打,可是牛是耕地的主要劳力怎么能抽打呢?少昊的儿子句芒出了一个主意,当着耕牛的面抽打泥牛,*鸡给猴看,耕牛一看这阵势吓得不行,只好乖乖地起来耕地。因此,句芒被奉为专职农耕的农神,鞭打土牛也就成为“鞭春牛”的仪式。到了宋代“鞭春牛”就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年俗,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借以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牧童骑黄牛真实图片,牧童骑牛图片欣赏(6)

李可染作品《看山图》

牛这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性格,为战争也作出过突出的贡献,最为出名的是战国时代齐国名将田单的“火牛阵”。当时齐国城池被围,田单用牛千余头,牛角缚匕首、刀剑,尾上缚苇草蘸油,点燃牛尾,火牛便凶猛地冲向燕军,左冲右突,撞上者非死即伤,结果燕军大败,田单以此解了即墨城之围,从此名扬天下。

因为牛的身上具备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朴实忠诚、勇敢顽强的性格,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大家都以其品性自喻。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朱自清:“老牛以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齐白石大师则戏称自己为“耕砚牛”,李可染将自己的斋号取名为“师牛堂”,不但刻了闲章,还制作成牌匾挂在堂上。李可染的一生画了很多以牛为题材的作品,如《孺子牛》、《牧牛图》、《放牧图》、《牧归图》、《春风图》、《榕荫放牧图》、《看山图》、《柳塘牧牛图》等。

牧童骑黄牛真实图片,牧童骑牛图片欣赏(7)

李可染作品《雨势骤晴山又绿》

这幅《雨势骤晴山又绿》是李可染1979年创作的作品,从立意上看,他还是沿用以前画过的《看山》之意境。一个牧童爬在牛背上,看着远处高耸的山峰,一个斗笠斜挂在背上。只不过与《看山》不同的是高山上倒挂着一帘瀑布,这就是此画的妙处。此时的牧童不是在看山,他是在观瀑,联系画上的题字“雨势骤晴山又绿”,一种画外之境油然而生,令人神往:前日的大雨,使昔日的青山雨后斜阳,又增添了几分秀色;山雨形成的瀑布像泉水一样倒挂在山间,水花飞溅、跌宕起伏,形成巨大的轰鸣;水流急湍,在山间腾起阵阵水雾,与山中的云雾汇合,烟雾缥缈、如梦如幻,仿佛在牧童心中引起片片联想,激起阵阵波澜……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可染大师的奇思妙构,旧瓶装新酒,令人赏画之余如品千年陈酿,遗韵绵长!

李可染笔下的牧牛图极富乡土气息,牛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牛背上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观山或引吭,或戏水或横笛;每一幅都是他心中真情实感的流露,每一幅都是他艺术生命的结晶!

牧童骑黄牛真实图片,牧童骑牛图片欣赏(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