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一张九龄原文,感遇十二首张九龄原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4 19:34:17

第1076天

感遇其一张九龄原文,感遇十二首张九龄原文(1)

诗人小传】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人。出生官宦人家。从小聪明善写诗文,武后长安二年(702)中进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后又为左拾遗。因与宰相姚崇不合,告病辞官归乡。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待张说罢相时,因受朝廷权力争斗风波影响而被调往外地任职。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被认为是“开元之治”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因被李林甫、牛仙客等人嫉妒,受谗言诬蔑而于开元二十四年(736)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卒,终年六十七。

他执政时,培养、奖励了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张说之后的文坛领袖。现有《张曲江集》存于世。

感遇其一张九龄原文,感遇十二首张九龄原文(2)

孤芳自赏、不谄媚求荣

——张九龄《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其一张九龄原文,感遇十二首张九龄原文(3)

【题解】

感遇:古诗题,因为所遭遇的而感慨。初唐陈子昂作《感遇》三十八首,后一直沿用,成为五古的一种体式。这类诗多用比兴手法,抒发不满。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诗人受到李林甫、牛仙客等人的诬陷,被排挤出朝廷,贬为荆州长史期间所作。其共作《感遇》十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注释】

⑴兰叶:指兰草的叶子,有香气。葳蕤:草木枝叶繁盛下垂的样子。

⑵桂华:指桂花。“华”同“花”。

⑶欣欣:草木生长旺盛的样子。生意:生机。

⑷自尔:自然而然。

⑸林栖者:指隐士。

⑹闻风:指仰慕兰桂高洁的风节。坐:因。相悦:喜欢。相,此处偏指一方。

⑺本心:本性。

⑻美人:比喻君主或权贵,屈原《离*》中:“恐美人之迟暮”的美人指的是楚怀王,这里指那些隐士。

感遇其一张九龄原文,感遇十二首张九龄原文(4)

【赏析】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开头一二句,用了一对整齐的偶句,以物起兴,引出自比的兰草和桂花这两种植物。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春天里的兰草叶子葱郁,生长旺盛,秋季里的桂花,鲜亮洁白。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和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本诗就继承了前代诗人用芳草自比这一传统。诗文中的“葳蕤”、“皎洁”形象地描绘了植物生机勃勃,蓬勃生长的样子。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这两句的意思是兰草和桂花都表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后“自尔为佳节”一句承接一二句,它们各自根据自己的特性在适合的季节生长开花自然而然表现出生机和活力。一个“自”字,既表现了它们按照自己的习性自然生长,也暗示了它们不求人知、不以为荣的恬淡心理。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栖息山林的隐士们常常以兰、桂自比,他们一闻到兰、桂的芳香都非常的喜欢。一个“谁知”二字,起到转折作用,开始由物写人,同时这两个字也有兰、桂出乎意料非常惊讶的意味。“闻风”是诗人用了《孟子?尽心篇》中的:“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这个典故。

感遇其一张九龄原文,感遇十二首张九龄原文(5)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指草木生长都有它的本质特性,为什么要求美人来攀折呢?它们生长茂盛,芳香四溢,但这不是因为它们要取悦于美人,而是它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如此,这句话进一步表明兰、桂的高洁品质。同时该诗以这个问句结束全篇,点名了主旨,那些像兰、桂一样的圣贤君子们,他们保持自己高洁的情操、建立功名,修养心德,不是为了追名逐利,而只是做自己的本分而已。这个主旨也是诗人自己的心声,表现了诗人虽遭奸人诬陷,被贬斥,但仍然坚守高洁、恬淡从容的胸怀。

 这首五言古诗,该诗采用比兴的手法,用兰、桂自比,同时“自尔为佳节”和“草木有本心”前后照应,使整首诗结构严谨。本诗文辞真挚自然,不事雕琢,平易近人。咏物的背后表现的是诗人高洁的情操。

感遇其一张九龄原文,感遇十二首张九龄原文(6)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