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其一》(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
桂华:桂花,“华”同“花”。
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
生意:生气勃勃。
自尔:自然地 。
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闻风:闻到芳香。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
坐:深深、特别的意思。
本心:本来指草木的根和中心(就是茎干),在这里是双关,指本性。
美人:指林栖者,山林中的高士、隐士。
【译文】
融融的春日里,幽兰香叶披拂葱茏摇曳;朗朗的秋月下,桂花似月华般皎洁。这春华秋实展现的勃勃生机成就了美妙无比的季节。旁人怎知我独自一人品赏兰桂的芳姿,是被她们高洁的品格所深深折服呢!是呀,兰草桂花本就有芬芳高洁的美质,何须高人隐士前来攀折呢?
【赏析】
张九龄(678年-740年),唐玄宗开元时的宰相、诗人。其人有胆识和远见,尽忠职守,敢于直谏,从不趋炎附势,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后触怒唐玄宗,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此篇为其第一首。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诗的前四句说明兰、桂这些“草木君子”之所以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原因——逢时: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则“皎洁”,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施展抱负、为国尽忠的渴望。
五、六句则陡然一转,由对兰桂的赞美转入对山林隐士的慕名向往。最后两句借春兰秋桂芳香袭人乃“草木本心”,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博取高名和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
全诗以兰之芬、桂之芳,借物起兴,表明诗人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不惧流谗、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