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送行舟
“怜”字和“送”字是这两句的诗眼,表明:诗人初次离别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乡,虽然对眼前壮阔的奇景有着新奇和喜悦之感,但这并不能切断诗人对故乡的感情联系,他对故乡有着深深的依恋与不舍之情。在这里词人并未直抒对故乡的思念,而是将故乡对他的爱,比作这不远万里伴送他去更远地方的长江之水,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由衷的感激之情和眷恋之意。
由于李白的家乡蜀中是长江上游,所以,他在诗人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以此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深深的眷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纵观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极具艺术概括力。“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的山水图,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句,充分显示出诗人俯仰于天地间、侧身于宇宙万物时的宽阔胸襟和辽阔视野,令人百读不厌。
船出三峡,江水不再湍急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青年时期的诗人初次出蜀,行至荆门【山名,位于湖北省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与江北虎牙山隔江相对,地势险要,自古便有楚蜀咽喉之称】,为辞别家乡而作,是二十四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期的作品,即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秋。
李白自“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在戴天山上读书,闲暇时游览峨眉山等地,日常则隐居在青城,因此李白对蜀中山水怀有深厚的情感。这次离别家乡,他自青溪出发,沿长江,游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途经多地,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尤其是一首《蜀道难》更是千古流传的名篇,我在这里,期待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