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作者简介,伤寒论原文有多少页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0 06:10:43

伤寒论作者简介,伤寒论原文有多少页(1)

名不见经传的医圣

东汉末年是一个多事之秋,尤其是建安年间,政治动荡,群雄逐鹿。而以此为题材的《三国演义》更几乎家喻户晓。医学史上,这个年代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建安三神医”。像给关公刮骨疗毒的华佗,后世誉为外科鼻祖。《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后汉书·方术列传》都有华佗的大名。董奉,史书虽无传,但南朝宋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补入了董奉的相关材料。而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中,更为董奉立传。到了清代,陈梦雷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时,亦将《神仙传》中的“董奉”条目汇入《医部全录》。董奉曾在庐山行医,用“杏林春暖”来描绘医德医风便始于董奉。《庐山志》亦有关于董奉行医的记载。而建安三神医中,唯独不见于经传的是张仲景,《后汉书》没有他,《三国志》也没有他,此时,我们内心禁不住要追问:无论是晋时的陈寿(《三国志》撰写者)、南朝宋的裴松之(《三国志》注释者),还是南朝宋的范晔(《后汉书》撰写者)、唐代李贤(《后汉书》注释者),为什么会漏掉张仲景?!

虽然正史没有记载,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言中有:“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事施用。”这是有关仲景的较早的记述。到了宋代的嘉祐治平年间(1056—1067),当校正医书局的官员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正《伤寒论》时,其序言中便引述了这段文字。皇甫谧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张仲景的生卒年约是东汉和平元年至建安二十四年(150—219)(见常存库主编《中国医学史》)。在《针灸甲乙经》序中,皇甫谧提到了另一位与仲景相关的人物,就是位居建安七子之冠的王仲宣(粲)。虽然,张仲景为王仲宣瞧病的案例稍显神异,但出自皇甫谧这位史学家兼医学家之手,还是有几分可信的。总之,因为缺乏正史可稽,有关张仲景的种种传闻亦只能流归野史,如生于河南南阳,师承同郡张伯祖习医,举孝廉后官拜长沙太守,为官期间,每逢初一、十五于衙门大堂之上端坐,为四方民众诊治疾病,医者坐诊看病之谓“坐堂”,盖始于此。

伤寒论作者简介,伤寒论原文有多少页(2)

成就医中之圣

北宋嘉祐治平年间,校正医书局对《伤寒论》进行全面校正,使得仲景学术在医学界产生日益深广的影响。而约在此时诞生的另一位大医家成无己首开了为《伤寒论》作注的先河。此风一开,便不可收拾,往后的数百余年中,中外的诸大医家们大都在仲景的学问上留有文字,这导致了《伤寒论》注释的千家之河的汇聚。

现今人们更熟悉的医圣是张仲景而非黄帝、岐伯及神农氏,这恐怕也与成无己有一定的关系。与成无己同时代的名医严器之在为成氏《注解伤寒论》作序时,用“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表达了对张仲景的崇敬。当然,称张仲景为医圣并与孔子相提并论的是明代著名医家方有执。方有执所著的《伤寒论条辨》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诚如是,仲景既已首事其间,而乃有是论之作,则其先后《素》《难》而股肱之,其功岂不远贤于神皇轩岐与越人而独盛哉!于是医门尊之以为圣,犹儒门之圣孔子而宗师焉。”

孔子生于春秋末年,这个时候由先王创制的礼乐文明已濒临崩坏。孔子以克己复礼的志向与情怀,欲恢复先王圣制,只因时运不济,奔波到六十岁,还只落得个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感慨。孔子一生凭藉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修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兴办私学教育,成就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都无法成就的“大成至圣先师”的不朽功绩。与之相比,建安年间军阀混战,疫病流行,民不聊生,士子们于医药方术全然不顾,医界诸师亦不思求经旨,只各承家技,终始顺旧,医之道统已至崩坏边缘。张仲景以大医的志向与情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伤寒杂病论》,六经之规范至此形成。虽然,此六经非彼六经,然于存亡危急之际继绝振衰则一。在我们看来,纵观历史,能当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在儒为仲尼,在医则为仲景。

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

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苦寒吟·唐·孟郊

王叔和与“伤寒论”的第一次结集

伤寒论作者简介,伤寒论原文有多少页(3)

约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210)的王叔和,比仲景晚了整整一个甲子。与张仲景相仿的是,尽管后来做到了太医令,但史书仍是无传。汉末魏晋时期,受张仲景思想影响最深,或者说张仲景学问之集大成者,非王叔和莫属。

王叔和撰述了《脉经》这部讨论脉理脉法的专著。虽然医界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的说法,但他毕竟开了脉学讨论的先河。另一点值得一提,在中医史上,能够称经的典籍屈指可数,像是《内经》《神农本草经》《汤液经》,这些都是圣人之作。《难经》实则非经,是对《内经》的问难答疑之作,相传作者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秦越人扁鹊。汉以后称经的著作不多,其中知名度最高,也是影响最大的三部称经的著述有两部都出自魏晋,其一即为王叔和的《脉经》;另一部为《针灸甲乙经》,由皇甫谧撰。皇甫谧与王叔和同处西晋,年龄略小于王叔和,与王叔和少年习医不同,皇甫谧年届中年才因病习医,故《针灸甲乙经》的成书可能晚于《脉经》数十年。

上述三部后世称经的医著中,《针灸甲乙经》与《类经》主要撰述《内经》的内容,而王叔和的《脉经》则兼及后世。如其于《脉经》序中言:“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脉经》十卷中,七、八、九三卷,皆为《伤寒杂病论》的内容,这一点足以说明王叔和自身学术所受张仲景影响的深度。

钱超尘教授于《中国医史人物考》一书中,在“王叔和”条下提出了其对《伤寒论》的撰集大略历经了三个时期。其一,即《脉经》时期,其以《脉经》七、八、九三卷中收录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部分内容为标志,此一时期,仍沿用两汉的辨治习惯,于章节之首皆贯“可”与“不可”,如“病可发汗证”及“病不可发汗证”等;其二,即三阴三阳模式,显然,这一模式的结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世影响深远的六经辨证,大抵源于此期;其三,即对上述两期的重集,后世宋本《伤寒论》卷七至卷十共八节的内容即出于此期。此期的重点又回到了一期的“可”与“不可”,六经辨证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于此可见一斑。

尽管明清以后,对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评价褒贬不一,贬之者自方有执始,喻嘉言、张璐、吴仪洛、黄元御等继之,甚至有将王叔和譬为乱经之祸首。平实而论,若非王叔和在民间各地的及时搜集、及时整理,不仅张仲景成不了医门之孔圣,我们亦无福目睹《伤寒论》的真容。如清代名医徐大椿言:“苟无叔和,安有此书?!”钱超尘先生亦言:“叔和对仲景书有存亡继绝大功,其书不亡,端赖叔和。”

伤寒论作者简介,伤寒论原文有多少页(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