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被誉为精神分析之父,是影响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日前,《达·芬奇与白日梦:弗洛伊德论美》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该书精选了弗洛伊德的九篇美学论文,选译自英译《标准版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全集》(简称《标准版全集》)。《标准版全集》由詹姆斯·斯特拉奇主编,伦敦霍格斯出版社1955年出版。它是国际精神分析学研究会评定的标准版本。
《达·芬奇与白日梦:弗洛伊德论美》
在西方思想史上,弗洛伊德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他的理论学界也是褒贬不一。“在我国1980年代初,大概没有一位近代著名科学家著作的中译本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著作的中译本更少了,因此,在目前我们似乎很难对弗洛伊德的历史地位作一个基本客观的评价。于是,对弗洛伊德会有褒贬不一的评论,也就不足为奇。”该书译后记中写道,这种现象在精神分析学诞生后不久的西方也出现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弗洛伊德的历史地位出乎意料地逐渐显得重要和稳固。
从文艺复兴以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理性代替了上帝一跃而成为人类命运的主宰。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要接受来自理性的批判。人类借助理性的力量完成了不可胜数的伟大业绩。但是,正当人们高举理性旗帜欢呼前进的时候,正当人们陶醉于理性的胜利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后来又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理性的人们干出了非理性的事情。原因何在?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即是被誉为解答了这一疑问的理论之一。有些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精神分析学的诞生,理性的绝对统治地位便动摇了。
弗洛伊德于1856年5月6日出生在摩拉维亚的弗赖堡(现为捷克的普莱波)。他的父亲是一位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犹太呢绒商,他在摩拉维亚*以后,便与他的第二个妻子把全家迁到莱比锡,后来又迁到维也纳。当时弗洛伊德四岁。他在维也纳生活了将近八十年。
弗洛伊德在《自传》中写道:“在中学,我连续七年名列前茅,所以享受了许多特权,得以保送到大学里就读。”其间,弗洛伊德对歌德和莎士比亚非常喜爱,甚至到了着魔的程度。他在十七岁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大学的预科。当时他的兴趣相当广泛。他最后决定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一方面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歌德的自然科学著作的影响,对了解生命发生了兴趣,更主要的是他认为医学院可以向他提供从事专门科学研究的训练机会。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作,出版了《歇斯底里症的研究》。这本书的问世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诞生。1904年他出版了《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指出无意识在正常人的思想和行为中起了重要作用。偶然的失言或“遗忘”实际上反映了真正的动机。1905年的《多拉分析》主张用梦的解析揭示并治疗精神神经病。《开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论述了无意识的一些间接表现方式。1910年他发表了《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论证达·芬奇在选择科学道路与艺术道路时所表现出的矛盾,渊源于他童年的经历。1913年出版的《图腾与禁忌》分析了作为宗教两大要素的图腾和禁忌的心理根源。
弗洛伊德在1920年出版的《超越快乐的原则》一书中修改了他早期的本能概念,除了生的本能之外又加进了的死本能。从这本书的发表开始,弗洛伊德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弗洛伊德晚期最主要的著作是《自我和本我》,发表于1923年。此书实现了他多年来的愿望,他分析了人的心理结构,从此,精神分析学不再被单单视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而是作为一种理解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而建立了起来。
弗洛伊德本人与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保持着接触,其中包括罗曼·罗兰、托马斯·曼、茨威格、里尔克、威尔斯、萨尔瓦多·达利和爱因斯坦等著名人物。我们不难在近代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找到精神分析学影响的印迹,一位弗洛伊德的传记作者评论道:“现在,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弗洛伊德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即如果不了解精神分析学的内容,简直无法把握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
精神分析学之所以在文学艺术领域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它的理论系统地解释了许多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文艺现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即是文艺创作的原动力问题。从柏拉图时代就一直在争论的灵感问题在弗洛伊德这里得到了系统的说明。
在《达·芬奇与白日梦》一书中,《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被誉为西方文学艺术领域中精神分析批判学派的基石,它不仅影响了精神分析学派,而且使得其他流派的批评家,甚至是传记作家的著作都染上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色彩。
此外,《〈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1900)一文根据“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比较系统地、明确地分析了古典文学作品,是弗洛伊德美学思想的最早的表现。这种思想在他以后的著作中曾多次加以发挥和发展,并且为精神分析批评派的文艺理论家所多次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