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大船无法靠岸,必须先在岸边抢建一座供小艇停靠和汽车吊运物资的码头。科考队迅速组建起一支20人的码头突击队,可是大风搅起的海浪一次次冲毁了刚刚垒好的小码头,队员们穿着防水服跳入海中,在刺骨的海水中继续奋战。3天后,简易码头准时建成。队员们肩挑人扛,又用了10天时间把所有物资卸货上岸。
建站的过程同样困难重重。队员们用风钻,一点点地向永冻土层掘进。随着地基的挖深,南极的盛夏到来。融化的冰雪不断涌进地基,冲掉了用来浇筑地基的特制速凝水泥。队员们只能采取人工淘水的办法,为水泥的凝固赢得时间。45天的奋战后,第一座属于中国人的南极考察站建成了。中国人同时创造了各国在南极建站的最快纪录。
1985年2月15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在南极乔治岛建成。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其中最大的岛,面积为1160平方千米,就分布有9个国家的9个考察站。长城站附近地衣、苔藓、藻类植物生长茂盛,并且生长着南极洲仅有的4种显花植物,沿海地带是企鹅、海鸟和海豹的栖息场所和繁殖地,被称为南极洲的绿洲,是研究南极洲生态系统及生物资源的理想之地。南极大陆从此有了中国人忙碌的身影,这标志着我国南极科学考察进入一个新阶段。
长城站落成十个月后,在第13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从此在国际南极事务中获得了表决权。从1986年9月起,南极长城站气象站已作为南极地区32个基本站之一正式加入国际气象监视网。
长城站落成后的30多年里,我国在南极陆续建成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等科学考察站,在北极建成黄河站。一批批科考队员扎根冰原,在极地冰川学、海洋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取得了诸多世界公认的科研成果,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作出宝贵贡献。2018年2月,在南极洲罗斯海的恩科斯堡岛,中国第五座南极科学考察站——罗斯海新站正式奠基,目前各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新时代,中国的极地科考事业正在开启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