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治者的推崇之下,以孝闻名的人不仅有可能可以收获钱财粮食,免除徭役,甚至于还有的能直接做官。但如果是有不孝的行为被发现,那么轻则流放,重则杖刑。
在这样严苛的孝法之下,即使包拯想不辞官,离开家上任,也很难成行。因此,包拯行孝道,虽然确实是他有孝心的体现,但同时也是宋朝将孝与法紧密联系的结果,是有利于他以后的仕途,有利于他在官场中、朝廷上的名声与发展的利好行为。
二:在官场中左右逢源1.坦荡的晋级之路
据《包拯年谱》所记载,从"景祐四年(公元1037)",包拯出任"扬州天长县"开始算起,一直到他六十四岁死在枢密副使的位子上为止,短短25年的时间里,他竟升官了26次。这种升官的速度,不要说宋朝,就算放眼整个封建社会,也实属罕见。
实际上,包拯顺当的晋级之路不仅和他的才干有关,更和他审时度势,懂得处理官场关系有关。在当时,以欧阳修、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在宋朝大力推举新政,新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朝廷中大批昏庸无道的官员清理出去。
按照包拯铁面无私的性格,他本该大力帮助新政推行,狠查贪赃枉法之臣,但事实上,包拯对于新政的态度一直都是模糊的。
包拯不尽全力帮助新政推行一来因为比起理论上的改革,他本身更偏向于做实事,二来则是改革的对立面,保守派的领军人物正是举荐包拯升官的王拱宸。
除了王拱宸之外,认真将包拯所有弹劾过的文武百官整理一遍后,可以发现,包拯几乎没有弹劾过他的同年,而他的同年们大多都在宋朝朝廷上担任要职重职。
因此,虽然从明面上难以发现包拯的经营,但从他的所作所为能看出来,包拯其实非常懂得如何在官场中生存。
2.谏遍百官皇宫却依旧屹立不倒
包拯在位二十五年的时间,斗倒贪官污吏无数,即使面对皇亲国戚也丝毫不惧,但即使是这样,他却很少遭到贬谪。究其背后原因,包拯懂得在弹劾上"因人而异"是一方面,他懂得揣摩圣心则是另一方面。
宋仁宗久不立太子,朝堂上下积极谏言,包拯自然也不例外。在封建社会,妄议立储可是大罪,一旦没有处理好,轻则丢官,重则全家都要遭殃。但包拯不仅在这件事上成功脱身,还让宋仁宗在后续继续对他委以重任,包拯的情商之高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