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活法是哪一册,稻盛和夫的活法的书籍一共几本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9 08:59:35

在《活法》第一章中,稻盛和夫提出,要成事必须要敢于描绘自己的梦想,要有缜密的计划和准备并付诸持久的努力。这又是我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道理。多听听成事者们的故事,兴许能再次点燃我们的内心之火。

先说两点感同身受的地方。

一是关于“事件的关键全在现场”。稻盛和夫认为:答案永远在现场,必须亲临现场,用真诚的目光仔细地观察。一看到“现场”这个词时,作为曾经的“四大”审计人,我第一反应就是“下field”(下现场)。到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无论是抽取原始凭证、与客户访谈还是盘点,现场都是解决问题和个人快速成长的必经之道。

二是关于“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稻盛和夫提到,每当他有新点子、新计划冒出来的时候,常会被一流大学出来的优秀人才泼冷水,告诉他想法多么脱离实际、缺乏数据。而一些理性不足、感性有余的乐观派却总是很有兴趣地赞同,表示一定要尝试。

于是,稻盛和夫总结,在构想阶段,他会集合大胆的乐观派营造氛围,但到了计划阶段,则会基于更谨慎的悲观论制定周密的计划,在执行计划时,则又运用乐观坚定行动。

这对很多创业团队来说应该颇有同感。大胆的创想需要乐观、开放的人积极响应,到了具体做计划时,则需要用到心思更缜密的悲观派。而执行时,面对未知的困难,又需要乐观的精神鼓舞士气。当然,这里的乐观不是自大的蛮勇,更多的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敢于创想、敢于造梦。不同的阶段需要调动具有不同情绪思维的人员。

当然,在这章中,着重想谈的还是关于稻盛和夫对梦想的观点。

只有主动追求的东西才能到手

人们时常会感叹,谁心里没有过梦想呢?但是,随着岁月的冲刷,梦想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所以,会开始思考是否“无欲无求”、“顺其自然”的境界才是人生实相。

然而,无论从现实来看,还是各种研究资料都表明,敢于做梦、有目标的人成功和幸福的概率要比没有梦想、没有目标的人大得多。

稻盛和夫谈到京瓷初创时,他承接的业务往往都远超出当时自己的技术水平。面对高难度的项目,部下常露困惑之色,要打退堂鼓,但他却都斩钉截铁地接单:“行,我们能做!”

在稻盛和夫的心中,“所谓的“不可能”,只是现在的自己不可能,对将来的自己而言那是“可能”的。应该用这种“将来进行时”来思考。

就凭着这样“轻率的”、“撒谎”的承诺,稻盛和夫带领京瓷主动承接了一单又一单大公司都不敢接的困难课题,调动团队上下积极迎接挑战,接二连三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为刚起步、没有订单的京瓷生生闯出一条路。

因为敢想,所以实现。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类似的故事,还有爱迪生。

稻盛和夫活法是哪一册,稻盛和夫的活法的书籍一共几本(1)

爱迪生

1879年,爱迪生宣布会在当年的12月31日公开展示新发明——电灯,而那时的他还没有发明出灯泡。事实上,在宣布这个消息前,他已经做了5000次实验,却都无果。接受采访时,记者对他说:“您已经失败了5000次,放弃吧!”爱迪生却回答:“我没有失败5000次,是成功了5000次,我成功证明了那些方法行不通。”前路困难重重。然而,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爱迪生真的成功向世人展示了电灯。

2009年,我通过了司法考试。当时在公司销售部门的我因为一个合作项目,与公司的法律部门打交道十分密切,但法务常使用的法律术语却让我们之间的沟通变得不那么顺畅。于是,在工作之余,我尝试在网上搜索一些法律词汇进行自学。看了几天,网页上突然蹦出司法考试报名的信息。我突然想,既然学习,这样零零碎碎的看不如系统地学一遍,而考试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法之一。于是,在几分钟的时间里,我就为自己设立了要在当年通过司法考试的目标。作为非法本的我,从当天报名开始看书到参加考试,时间不足5个月。“敢想”让我迈出了第一步,促使我在当年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

我们常常会为不做某件事找到各种理由,思维表达通常是:“因为存在一、二、三……等问题,所以我不做”。但是,如果我们换成另一种思考和陈述方式,选择就会完全不同:“我要做,基于一、二、三……这样的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方式来克服/解决……

把梦想和目标摆在首位,这就是开始。接下来,我们只需要思考如何去做。

稻盛和夫说:“从这个“不可能”的时点出发,拼死努力,最后神灵也出手相助,事情圆满完成。”

苏格兰登山家威廉姆也有一段类似的话:“一个人在下决心之前容易犯犹豫不决的毛病,容易退缩,效率也低。但重要的是,当你真正决定兑现承诺的时候,命运也会开始帮助你。

所谓“有如神助”,是因为自助者,天助之。

梦想激发我们克服困难、实现愿望的勇气、信念和潜能。

将要实现的状态以“彩色“在头脑中实现

稻盛和夫提到,不仅要有“想这么干“的强烈愿望,还要在头脑中反复预演愿望实现的过程,这会使梦想逐步接近现实,然后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消失。

这不是空想,在体育运动中,“意象训练”早已经广泛应用于体操、球类、滑雪等项目。

在今年冬奥会上,谷爱凌凭借最后一跳“1620”,逆袭夺得了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冠军。赛后接受采访时,她说起自己的决胜动作:“这个(指1620)其实是我在上个礼拜训练时想的。我从来没有在雪上做过,也没有在蹦床上做过,气垫上可能做了一两天,所以真的就是一个最后一秒钟的决定。”当然,我们不否认天才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但意象训练确实在现实中发挥着作用。

稻盛和夫活法是哪一册,稻盛和夫的活法的书籍一共几本(2)

谷爱凌1620抓板

沙哈尔博士在积极心理学公开课上也分享了心理学领域对此的相关研究和解释。当我们看某样东西时,比如看着手,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元就会被激活,记住这只手的形状。然后,如果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看这只手,虽然只是想象,并没有实际看手,大脑中相同的神经元就会被激活。

换句话说,大脑无法区别真正的事物和想象的事物,想象对于大脑而言与现实没有区别

所以,当我们想象成功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为大脑做一个模拟。大脑不会区分真实的事物和假想的事物。在脑海中反复想象着成功,坚持不懈,大脑就会让外部现实和内心的想象相符。

当然,不能仅空想结果,也要注重同时想象过程。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Shelley Taylor做过一个研究,把学生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学生想象自己在考试中得了A,一遍遍地这样想象。第2组也想象自己得到A,但是要加上想象自己在图书馆、宿舍里多么努力地在备考,最后得到了A。第2组想象了过程,实验的结果这一组更成功,考试成绩更好。

我们实际在工作、学习中或多或少也都可以运用这个想象的技巧。比如在每次演讲前,在头脑中设想一下实际站在台上,自己如何或从容、或激情地讲话。头脑无法区分想象和真实,于是,在正式演讲时,我们多半会获得相似的感受和效果。

在头脑中形成彩色的画面,不仅仅是实现梦想的画面,还包括实现过程的具体画面,我们的梦想就会越来越接近现实

为什么梦想有时会让人不满足、不快乐?

最后,再聊一聊为什么梦想会让一些人感觉到压力而不是满足。

关于梦想,有人会反驳,我也曾为梦想不懈奋斗,现实却啪啪打脸,反而让我变得更加焦虑、苦恼,并没有丝毫满足、幸福可言。所以,我才选择“躺平”,不再“做梦”。

其实,这里的问题并不出在梦想和目标本身,而是什么样的梦想和目标,以及我们对待这些梦想、目标的态度

首先,内在的动机很重要。

发自内心的、良善的梦想和目标与自我会和谐相处,而始于外在的、过度的妄想和目标则让人难以安宁。

对新加坡商业学院的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那些内心看中物质价值的人,其自我实现度、生命力和幸福感普遍较低,更多的是焦虑,并且健康不良状况频发。”

这不是说所有物质化的、实现财富的梦想就是黑暗的、负面的。只是,仅仅出于满足自身对金钱、名誉的虚荣心而设定目标,容易被所谓的梦想和目标所奴役。相反,若出于自己的兴趣主动选择的、能让自我发光发热的、具有更深层次意义的梦想和目标,能长期激发我们的潜能,也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满足感。

那什么样的目标才能达到自我和谐?很难,因为这需要深入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但无论如何,先设立梦想和目标,去尝试,然后才有可能知道自己内心的需要。

全力以赴之后不强求,而非直接躺平不作为,这才是“顺其自然”

另一点,我们需要改变对目标的期望。

社会的影响和压力常常迫使我们只注意结果,但当我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实现梦想、目标的过程上时,才能让人在解放自我的状态下专注行事。梦想和目标只是方向,而不是结果。关于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完美并不美,完美不无缺,看看这些完美主义的陷阱,你知道哪些?》中有更详尽的论述。

稻盛和夫活法是哪一册,稻盛和夫的活法的书籍一共几本(3)

关注过程 vs 关注结果

相信我们大家在登山时都会有这种感受。登上山顶是我们的目标,但如果只是盯着这个目标,即使登上去,也会很吃力。若一边沿着上山的方向前行,一边观赏沿路的风景,对遇到的路障我们会更有耐心,心情也会更加愉悦。

当目标被视为“方向”时,它指引我们接近梦想的每一步;当目标被视为结果时,它所带来的只是无尽的挑战与得失。

总之,梦想不一定成真,但拥有梦想并付诸行动,敢想实干,的确能增加我们成事的概率。

在一个惬意的环境中被动地生活所感受到的快乐,远远比不上那种有激情地投入到有价值的活动中,以及为目标而奋斗所能体验到的满足感。

——心理学家 戴维·迈尔斯、艾德·迪纳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