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在一个十分缺水的山村,老李老张两家各打了一眼水井,但老李家的水质没有老张家的好,邻居们纷纷到老张家去打水,很少到老李家。有年干旱,井水不够用,老张家就砌了院墙把水井圈到院子里。邻居们打水不如以前方便了,于是纷纷到老李家打水。时间长了,老李家的井水水质越来越好,而老张家的井水却莫名其妙地变得浑浊起来,到后来根本就无法饮用。打井师傅最后告诉了老张原因:“一眼水井至少要有十多户人家经常使用,才能把水用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作文,不要超出材料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老张因为担心邻居用水,砌起了院墙,最终害了自己;老李为人处世“不设防”,方便了别人,最终也方便了自己。大而言之,在当今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可能独自完成一项系统工程,这就需要资源共享。小而言之,就个体而言,物质层面的分享,得到的可能是长远的、持续的物质回报,也可能是丰盈的精神滋养;而精神层面的分享,更为趋利避害,如“将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会减少一半;将一个人的快乐,由两个人分享,快乐就会增加一倍”“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互换以后,每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等。这道文题在审题上难度不是太大,但在立意上空间却很大。“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写出眼睛看得到的东西,靠的是“视力”;写出眼睛看不到的东西,靠的是“眼光”。除了开掘的深度外,还需对“共享”“分享”内在的事理逻辑作深度剖析,只有把其中的“理”讲透了,才能让人“共享”得“心甘”,“分享”得“情愿”。
【佳作赏析】
墙
小时候在外婆家住过一阵子,那时的我拥有每一个完整的悠闲的下午,闲来无事,我都会盯着从墙那边伸过来的有葱翠叶片的树枝出神。
只是一小根树枝就有了渲染整个庭院的绿意,我真的很想翻过墙去看看那边的风景。外婆却阻止了我,轻声地叹息道:“那户家人……可不好处……”
后来才知道,那户人家本与外婆家共用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一口井,是那户人家的。其实各家都有自来水,本也犯不着为井水闹什么纠纷。外婆偶尔会打些井水,只图用着舒服罢了。然而那户人家却特意挨着井边砌起了一堵墙,算是把两户人家彻底隔开了。
而这枝叶却全然不顾主人同意与否,大大咧咧地伸展到外婆家这边来了,并且毫无芥蒂地让我们分享起绿意来。“不愿与我们分享井水,却总不能独占这美好的景致吧?”我心里这么想着,便报复似的越发勤快地去欣赏那葱茏的枝叶了。
一天午后,我惊讶地发现,那树枝上慵懒地挂着几个枇杷果。啊,这竟然是一棵枇杷树!我凑近去看那可爱的小果子,细细的绒毛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镀上了一圈金边,映衬着它们稚气未脱的青涩,它们还未成熟却已勾起了我的馋虫。
“嘿!上来玩啊!”墙头上不知什么时候坐了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儿,亮如星子的明眸熠熠生辉,想来是沿着枇杷树爬上墙的,那他便是那户人家的孩子了。我冷冷地哼了一声,打算转身离开。
“你想听歌吗?”仿佛没看到我的冷脸,他晃了晃手里的耳机。我看了看这根长得甚好的枇杷树枝,突然又开始好奇墙那边的风景。毕竟是孩子,我也没说什么,搬来凳子,在小男孩儿的帮扶下爬上了墙,与他背对背骑墙坐着,兼顾两边的风景。
他把耳机塞到我耳朵里,是久石让的轻音乐,轻柔的音乐仿佛掠过树梢的风,抚弄着我的心,也推倒了我心里对小男孩儿砌起的心墙。时光在静谧的午后缓缓流淌,阳光穿过树缝落到掌心,指尖是微痒的暖意,分享的感觉,竟是如此奇妙!
我不由得微微笑起来,耳边响起小男孩清脆的声音:
“枇杷熟了,请你吃!”
“好啊!”
【评析】
本文吹拂着一缕清新的自然之风,飘逸着一缕纯真的童稚之气。文中的这根枇杷树枝可谓匠心独运,既以自身的伸展隐喻着主旨,也缓缓地推动着情节由成人世界向孩童世界滑翔,给人一种不着斧凿、自然流畅之感。想“独占”,无墙也要砌起一堵墙;想“共享”,有墙也隔不开两颗心。因成人世界世俗的独占之心而砌起的这堵院墙,在两小无猜的孩童面前已形同虚设。有时候,长大是要付出代价的,但只要我们还能追忆似水年华,就表明我们那颗心还没有彻底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