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来了解本篇的知识:蚌埠
蚌埠,读音 bèng bù
市名。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在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京沪、淮南两铁路交会处。
(注:图片来源网页)
据传,蚌埠地区因盛产河蚌而得名“蚌”,而“埠”则是因为该地位于淮河之滨,是淮河上重要的水运码头。因此,“蚌埠”这个地名,既体现了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反映了其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
“蚌”字的字形与字义
“蚌”字,原指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软体动物,其介壳长圆形,表面黑褐色,壳内有珍珠层,有的可以产出珍珠。
蚌字篆文字形是这样子的:
在《说文解字》中,“蚌”被归类为“蜃属”,象征着这种动物的分类。蚌,是与蛤同类的水产品。字形采用“虫”作边旁,采用“丰”作声旁,从虫丰声,属于形声字。从虫,表示蚌类似虫是一种软体动物;丰声,丰有充实之意,表示蚌壳向外突出,形体饱满。二者结合,表示蚌是一种软体动物,有的能在体内自然形成珍珠。
注意:蚌字有两种读音,分别为:bàng、bèng。
蚌读bàng时,是本义,生活在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的介壳,可以开闭,有的种类可以产珍珠。比如:河蚌,蛤蚌。但是蚌读bèng时,是一个特定含义,蚌埠,是市名,在安徽。
(注:图片来源网页)
《战国策·燕策》:“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这句话通过描述蚌和鹬的互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场景:蚌在晒太阳时放松警惕,鹬鸟利用这个机会去攻击蚌,但蚌反应迅速,及时关闭壳保护自己,使得鹬鸟的喙被夹住。这个场景富含哲理,常被用来比喻双方相互牵制,谁也无法轻易得逞的情况。就是我们熟知的“蚌鹬相争,渔翁得利”。后以此典故形容双方相持不下,两败俱伤,第三者因而得利。
“埠”字的字形与字义
“埠”字读bù,从字形上看,“埠”字由“土”和“阜”组成,从土阜声,属于形声字。其中“土”字旁表示与土地、地形有关,“阜”字则意为土山或高地。因此,“埠”字在字义上通常指水边停船的码头或靠近水的地方,是船只停靠、货物转运的集散地。故埠本义:停船的码头。另外“埠”字还特指旧时与外国通商的城市,反映了其在历史上作为贸易港口的重要性。此外,“埠”字也扩展为指代大城市或地方、城市。
(注:图片来源网页)
比如:《篇海类编》:埠,见《大明律》,官牙埠头,船埠头。谓主舶客商买卖货物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明律》中提到的“埠”是指码头或港口,这些地方是船主和商人们进行货物交易的场所。这反映了古代码头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不仅是船只停靠的地点,也是商品交流和贸易的中心。
今天的学习笔记就写到这啦,不妥之处,请指正!一起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