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辽疆域全图,摄于辽上京博物馆 · 图虫创意©
宋朝与辽朝的争夺不可避免。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采用“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想以和平方式(“和买”)赎回北方的燕云十六州。
为此,宋太祖设“封桩库”,将南征过程中获得的金银布帛存入库中,打算等到存够了钱,就向辽朝赎回燕云十六州,倘若辽人不答应,则以此为军费,招募勇士,跟他们干一仗。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时,赵匡胤正是少年,多年后,他仍对这一历史事件痛心疾首。
每次说到此事,宋太祖对近臣说:“石晋苟利于己,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他不仅痛惜中原屏障毁于一旦,更是爱民如子,想要赎回陷入辽境已久的汉人子民。
宋太祖的“和买”政策,实际上是一种积蓄力量、徐徐图之的计谋。一心存钱的他,像极了今天为房子拼搏的打工人,但还没等钱存够,宋太祖就撒手人寰了。
图片|宋太祖画像 · 网络
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消灭周边各个割据势力后,没有继续推行哥哥的“和买”策略,而是想通过武力夺回燕云十六州。
于是,宋太宗接连发动了两次北伐,却都大败而归。
第一次北伐,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攻下太原后误判形势,没有做好攻取辽南京的准备,就贸然进军。宋军疲惫劳顿,粮草紧缺,屯兵辽南京城下,却不作打援的部署。
此战,宋辽两军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激战,宋军遭到辽军数路猛攻,全线崩溃。混战中,御驾亲征的宋太宗腿上中了两箭,乘坐驴车狂奔几十里才逃出生天。
图片|北京西直门外五塔寺 · 图虫创意©
第二次北伐,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听说“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再次兴兵伐辽。宋太宗得到的情报十分不靠谱,虽然刚即位的辽圣宗确实年少,但他母后萧太后是位女中豪杰,辅政的韩德让等大臣也都是人才,还有名将耶律休哥镇守幽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辽军可说是无懈可击。
雍熙北伐,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被辽军分别击败,名将杨业殉国,宋军将士伤亡惨重,丢弃的兵甲高如山丘。宋太宗被打抑郁了,自知收复燕云无望,声称“欲理外,先理内,内既理则外自安”,言语中满是无奈,中原北大门的钥匙继续掌握在辽人手中。
图片|宋太宗画像 · 网络
与此同时,燕云十六州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契丹人建立的辽朝,采取“因俗而治”的方式管理燕云十六州,不仅使用武力争夺与北宋进行争夺,还颁布了一系列推动燕云十六州经济发展的措施。
入主燕云多年后,契丹人不再大行劫掠,而是学习汉人先进的生产方式,保护农业、发展商业、善待百姓。其中,辽朝统治下的燕京,“兵戎冠天下之雄,与赋当域中之半”。
《契丹国志》中描述了燕京在辽朝治理下的繁荣景象:
南京析津府,户口三十万,大内壮丽。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膏腴蔬瓜、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而桑、柘、麻、麦、羊、豕、雉、兔,不问可知。水甘土厚,人多技艺。
史载,宋太宗第一次北伐时,宋军打到辽南京城下,城中虽民心不定,但在辽军取得优势后,燕京“居民大呼,声震天地”,当地百姓放下了对中原政权的眷恋,大声为辽军打call。
两次北伐失败后,宋太宗和朝臣不再提收复燕云之事。
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年),萧太后和辽圣宗率兵三十万南下攻宋。宋辽在交战后商议和谈,签订澶渊之盟,规定了各自的疆土,宋朝正式承认燕云十六州归辽,此后,双方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