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北京地形示意图 · 锦绣人文地理©
学者余蔚认为,秦、汉、隋、唐等政权,皆以边地起家,统一之后居于关中地带。女真以会宁府起家,待其统治稳定之后,决定迁都至王朝的中心地区燕京,理由与前代相似。
天德三年(1151年),完颜亮发布迁都诏,顺应“据腹心以号令天下”的战略需求,将首都从上京会宁府迁往燕京,并改燕京为“中都”,“以燕控南北,坐致宋币”之利,集聚北方人力、财力、物力。
此外,完颜亮为使金朝王公贵族迅速迁往燕京,下令拆除了上京的旧宫殿、宗庙,在上面种植草木,使其无法居住。
有人建议他,按照阴阳五行学说营建燕京城的布局,完颜亮说:“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
在完颜亮看来,他迁都燕京是大势所趋,功德堪比尧舜。
完颜亮的迁都政策加强了民族融合,使幽燕之地成为国家政治中心,但其淫乱暴虐的行为早已引起宗室大臣的恐慌。最终,完颜亮在征宋路上被手下所*,其帝号也被废除。
这个在史书中名声极差的君王,却彻底改变了燕京的政治地位。
图片|金-南宋时期全图(1208年) · 中国历史地图集
金朝后期,蒙古人崛起,他们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建立蒙古帝国,对西夏、西辽、金朝、南宋等政权进行征伐,乃至远征西亚、欧洲。
蒙古亦起源于游牧部落,起初没有固定的都城,后来定都于蒙古高原的哈拉和林。
1259年,蒙哥汗在进攻南宋的钓鱼城时去世,他的弟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
当时,阿里不哥驻守在哈拉和林,基本盘为蒙古故地,忽必烈从南方带兵北上,主要占据蒙古军攻下的漠南汉地。最后,占据汉地、推行汉化政策的忽必烈打败了阿里不哥,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并于1271 年称帝,定国号为“元”。
图片|万宁桥,又称后门桥,始建于元代,见证了古代北京漕运的兴盛 · 图虫创意 ©
蒙古大军四处征伐之际,忽必烈一度陷入建都的纠结。他曾劝哥哥蒙哥“驻驿回鹘,以休兵息民”,也就是把根据地迁到大西北去。
忽必烈的部下霸突鲁却说:“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驿之所,非燕不可。”
一语惊醒梦中人,忽必烈从此有了迁都燕京的打算,他对霸突鲁说:“非卿言,我几失之。”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改原来的金中都为元大都,任命刘秉忠等大臣对大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营建。在元朝统治下,大都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图片|元世祖忽必烈画像 · 网络
06.明太祖北伐然而,燕云十六州问题并未就此终结。
自石敬瑭割地以来,燕云地区长期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直到四百年后,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变。
元朝末年,蒙古贵族失其政,起义军风起云涌,“淮右布衣”朱元璋立足于江南,势力逐渐壮大。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发布檄文,命令名将徐达、常遇春等率领25万大军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暴政。
檄文中写道:“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