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如圭臬” 是汉语成语。亦有云“奉若圭臬”“奉为圭臬”。
含义很明确——尊崇某种思想、观点、言论等等,信奉其为典范、准则。
清钱大昕《六书音韵表序》云:“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臬。”
“圭臬”,实为不同之“二物”。
“圭”是什么?
《说文》曰:“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躳圭,皆七寸。子执榖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
这是说,公侯伯子男五等贵族所持之“圭”不同,但都由君王赐封。圭字,为二土相重。
《周礼.春官.典瑞》说得更详细,计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躳圭、榖璧、蒲璧、四圭、裸圭等等。君王腰间系“大圭”,手持“镇(瑱)圭”;诸侯按“不同级别”各持己“圭”。
总之,“瑞玉”为质、“上圆下方”之“圭”,是朝觐、祭祀所用的重要“礼器”。
清武亿《授堂文钞.古玉圭图说》,“有图有真相”,可供参考。
“臬”为何物?
《说文》云:“臬,射準旳也。”
“準(zhǔn)”,《说文》里,是以“土”为部首的另一个异体字,现在已经打不出来了,发音和字义均与“準”同。“旳(dì)”,是“的”的本字,原义为“光明”。“射準旳也”,是说“保证射中靶心之规则”。
《周礼.考工记.匠人》中,“臬”作“槷”。贾逵《注》云,槷(臬),法度也。
照此说,“臬”是“规则”“法度”而不是“实物”。但由“旳”演化而成之“的”字,有“靶心”“标的”“目的”等含义,或为“实物”。“槷”字,由“弋”字演化而来,确与弓矢有关,限于篇幅,不详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