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很多人是这样理解的:国君应该有国君的样子,臣子应该有臣子的样子,父亲应该有父亲的样子,儿子应该有儿子的样子。并且认为这是孔子正名思想的一个表现,认为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君臣父子要名实相符。而一旦名实不相符,国家就会乱套。
我认为这样翻译的人,并没有理解孔子真实的意思,正确的翻译如下:
齐景公有一次召见孔子,询问孔子应该怎么样治国理政?孔子回答齐景公说:"国君做国君该做的事情,臣下作臣下该做的事情,父亲做父亲该做的事情,儿子做儿子该做的事情。"齐景公听到很赞同说:"好极了,如果国君不做国君该做的事情,臣下不做臣下该做的事情,父亲不做父亲该做的事情,儿子不做儿子该做的事情,就算是有粮食,我还能吃得到吗?"
如果不仔细分析,大多数的人会认为,两种翻译意思差别不大,都是在说君臣父子那一套封建等级观念。
稍微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两种理解简直南辕北辙:
前一种理解,是让处在不同封建等级的人们,维持各自等级所应表现出的外在礼节,仅仅是为了"名"。
而后一种理解,则是让处在不同社会位置的人,切实负起自己所在位置上的责任,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这才是"实"。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切实负起自己所在位置上的责任,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是这样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很多人都做不到。
做领导的事无巨细,大小事情都抓在手中,搞得自己很累,下属也得不到锻炼,不能成长。
做下属的,尤其是很多新入职的年轻人,动不动就想要影响公司决策,或者抱怨公司制度,而不能脚踏实地做好眼前工作。
做父母的不放心孩子,总忍不住要插手孩子的事情,甚至一切代办。
做儿女的自私自利,不关心父母,啃老。
这是从古至今很多人的通病,对治这个通病的良方,就是孔子所说的,做好各自分内的事情。
领导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抓大放小,该放则放,让自己从杂事当中解脱出来,把精力集中在公司的决策,战略这类领导该做的事情上来。
做下属的,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眼前的工作上,锻炼自己的能力,尽快成长。
做父母的,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给家庭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营造幸福安稳的家庭环境上,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勇敢探索世界,自由成长。给孩子足够的支持,而不是代替孩子,做孩子自己该做的事情。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公司和家庭才能够更加顺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