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事君犹子事父也的事什么意思,臣事君由子事父也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10 06:31:13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

“桃李国学苑”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的事什么意思,臣事君由子事父也翻译(1)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在学习中渗透审辩式思维是正确传承传统文化的必须途径。在《苏武传》的学习中,有学生提出了对苏武“忠”的质疑,认为这是一种愚忠。学生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写成了文章。这些思考有些地方可能还比较稚嫩,却不失为有益的探索。欢迎批评指正。

苏武是不是愚忠?

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一(2)班 李鷹

讨论苏武愚忠与否,“愚忠”的意义是要首先明确的。“愚忠”一词,有三层含义:一是对自我忠诚的谦辞;二是指昧于事理、不计后果、不思原因、不衡量利弊、只知遵命的忠心;三是有能力而忠于无能者的行为。很明显,第一层含义与论题无关,只是说话时用的谦辞,因此无需讨论。

所以我们主要看后两种意思。首先是只知遵命的忠诚。纵观《苏武传》全文,汉帝唯一给苏武下的命令是让他出使匈奴。派遣大臣出使异域这在古代屡见不鲜,这命令完全合理;而之后苏武的一切行动诸如自*、牧羊等完全与汉帝无关。很明显苏武并不是“只知遵命”,因为他忠心的举动根本无“命”。这层含义并不符合。

其次,是有能力而忠于无能者的行为。我们不妨看看原文中苏武的话:“见犯乃死,重负国。”可以看出,苏武忠的对象并不是什么人,而是“国”,他怕负的是国家。所以根本不必谈及其他,苏武忠诚的对象都不符合条件。这层含义不攻自破。

综上所述,苏武显然并不是个“愚忠”之人。

然而,很多人说苏武愚忠,或许根本不知道这个词的含义。只是单纯凭直觉将“愚”理解成笨、傻而如此说。可我认为,苏武也并不是这些人口中的那种“愚忠”。

我总结了下那些所谓“愚忠”的观点:一、在出使匈奴期间,得知张胜事情败露,两次自*;二、在匈奴被困十九年,耗尽青春而无所得;三、对于汉武帝*了苏武兄弟一举,苏武表示“诚甘乐之”。

先从第一点说起,苏武“自*”。我们不妨看一下他是何时自*的:第一次是在刚刚得知张胜事情败露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卫律第一次提审他的时候。这一切都发生在苏武得知单于的真正想法是“招降他”之前。他第一次自*时曾说:“见犯乃死,重负国。”可以看出他一开始是算准了“益骄”的单于会侮辱并*了他。要么自*,要么受辱而死,两头都是死,权衡之下自*反倒是明智的选择。毕竟“士可*不可辱”,苏武此举既保全了他的人格不受侮辱,也断绝了单于借他羞辱汉朝的机会,这两全其美、先国后己的大无畏之举,又何来“愚忠”一说?

而后是第二点,在匈奴被困十九年,空耗青春。当时苏武被放逐北海,他选择了顽强生存,咬紧牙关撑过了整整十九年。如果这样的选择是“愚”,那我们不妨看看其他选择是否聪明——无非就是两个:“自*”与“投降”。先说自*,没有人不渴望生存,“活下去”是每一个生命在面临绝境时的首要选择。先前苏武自*,是本着先国后己的伟大精神做出的无奈之举。而此时他身处蛮荒、四下无人,没有任何东西会波及到他念念不忘的大汉朝,他苏武又何必自*?那么选择就只有投降了。很明显,任何一个有操守的普通人都不会轻易向敌人投降,更何况是苏武这样有气节的汉子?所以大概正常人都会说“那他不会假投降吗?”这说得轻巧,做起来难于上青天。按照理想状态,假设苏武演技过人,成功欺骗了单于。然后呢?伺机逃跑还是暗中传递情报?要知道像卫律那没什么本事的货色投降了,都有个“丁灵王”的爵位。如果苏武投降了,不说什么重臣,至少大小是个王——总不会比卫律差吧?伺机逃跑?别说跑回汉朝,就是悄无声息地逃出自己的领地都是个技术活。至于偷传情报?苏武走不掉,常惠等一干汉朝文官在匈奴的领地也插翅难飞,苏武总不能找个匈奴人去传递情报吧?更重要的,苏武假投降,汉帝可无从得知。若是他真的这么做了,或许后来的李陵就有伴了。汉武帝的暴戾自然不必赘述,司马迁受刑、戾太子谋反,例子比比皆是。那么,投降与自*都不成,活下去便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这又何谈“愚忠”?况且他的十九年的青春换来的也并不是空空如也,他让皇帝、让天下人看到了他的气节、他的忠诚,让所有人都知道了他苏武——是坚毅的忠臣。

最后是第三点,苏武对*兄仇人表示“诚甘乐之”。首先我要说明,苏武不是冷血动物,对兄弟他必然是有感情的。汉朝“孝廉”之风盛行,选官制度都称“举孝廉”,而孝廉二字,孝当先。苏武既然做了使臣,其孝廉必然是合格的。所以对于*兄仇人,他必定不会“乐之”,有机会的话或许他还会手刃仇人为兄弟报仇。但不同的是,他再恨,恨得也是刘彻,是汉朝天子,而非汉朝。他忠于汉朝、忠于社稷,而非忠于君王。他分得清这一点,他知道他是汉使,而非刘彻的使,他肩上扛着的是汉朝。他一旦投降,背叛的不仅是刘彻,更是整个汉朝。而负了他的,只是刘彻,而非天下。所以,他断不会投降。而李陵不懂这一点,他以为君王和天下是一回事,他只知自己是王臣,而不知他是汉人。所以刘彻*了他全家,他恨汉朝天子,便选择投降,殊不知他背叛的是汉朝天下。苏武看透了这一点,在与李陵攀谈时,他的“诚甘乐之”,是为了天下而“诚甘乐之”,绝非不近人情,对*了他兄弟的刘彻“乐之”。虽然他恨刘彻,但作为汉人,他对汉朝没有半点怨言,依旧“诚甘乐之”。这与他自*的出发点一致——先国后己。所以,这又与愚忠何干?

另外,苏武娶了个匈奴女子为妻,这是否可以对他真的忠于汉朝这一疑问存疑?然而,我爱你、我想娶你,这与天下、与立场何干?苏武娶匈奴女子怎能抹*得了他忠臣的形象?张骞有个匈奴妻子,他开辟丝绸之路的功绩就可以视而不见?王昭君远嫁匈奴和亲,她使汉朝边境安定长达十几年的功绩就可以忽略?苏武娶那位匈奴女与他忠不忠于汉朝无关。

所以,苏武,他是不折不扣的忠臣,这是无可辩驳的。同时我认为他更是个明事理、晓世故的智者,一言一行都有思虑在先,绝非什么“愚忠”之人。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的事什么意思,臣事君由子事父也翻译(2)

试论苏武的愚忠

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一(2)班 刘蓓佳

在学习《苏武传》时,一个问题被提了出来:苏武对汉皇室的效忠算不算是愚忠?

要想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愚忠。愚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

愚戆的忠心。

谓昧于事理的忠心。

“愚戆”这个词有些生僻,于是我又查了一下:

1.亦作“愚赣”,愚笨戆直。亦用作自谦之词。

2.愚昧刚愎。

可见,这个“愚”字里就包含了多重意思。有愚笨、憨厚、刚直、固执、不明事理等等。很明显,这些词都没有赞美的意味,愚忠也不是件好事。那么,这样的一个词用在被人广为称颂的苏武身上,到底合不合适呢?

我们还需要从《苏武传》中寻找答案。

《苏武传》中写道:“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这种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转变,其中的坎坷一言难尽。但至少我们可以知道,苏武把他人生的大好年华都耗费在了匈奴的土地上。作为一个囚犯,从一开始的啮雪咽旃到后来拄杖牧羊,过着贫苦的日子。二十年岁月蹉跎,只为了一个远在天边的汉朝圣上,而这位圣上,一直到死也没有做出任何寻找宿雾、关心苏武死活的举动。而是在他的下一届皇帝,在接到莫名的鸿雁传书之后,凭着好奇心遣使向匈奴询问真伪,这才救苏武脱出苦海。可以说,无论是谁,在了解了苏武悲苦的人生经历后,都要为他喊一声冤枉。而苏武言语中透露出的,对汉朝绝对的服从,也有了一种愚忠的意味。

再回到文章前半部分,在成为囚犯之前,苏武共有两次自*未遂的举动。在作出自*的举动前,他说:“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他认为他的存在,已经有损于汉朝的名誉,所以,为了集体荣誉,他必须选择死亡。这就涉及到我国的文化中一直根深蒂固的“国家高于个人”的思想。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皇帝为了一统天下,并且希望自己的江山万年不易主,自然是要宣传个人利益要屈服于国家利益。但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没有对苏武的人身安全做出保障,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就是活着。而苏武因自以为损害了国家荣誉随意轻生,这种对生命的不重视和对自身的不负责任也是错误的,是愚忠的一种表现。这是于理。

在苏武漫长的服刑生涯中,单于曾无数次地派出能言善辩之人对苏武劝降。这其中,应属李陵的话最能叫人肝肠寸断:“……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看看吧!你的家道已经没落,母亲驾鹤西去,妻子改嫁,两个哥哥皆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断送了性命。而你,即使在匈奴的牢笼里,竟然也毫不动摇地对一个*了你哥哥的老糊涂了的帝王表示绝对的忠诚。李陵无法理解,我也无法理解。这是于情。

所以,于情于理,都无法解释苏武这样做的原因,而真正的答案,就隐藏在苏武接下来的回答当中:“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读完这段话,我已是不寒而栗——多么“标准”的回话啊。就像是一个被编写好的机器,面对劝降,只会吐出无懈可击但不含感情的对答。从小的君主专制主义教育,让苏武的心中早早埋下了个人崇拜的种子,无条件地信任皇上,并为皇帝效忠,这或许也是皇帝愿意给予他们官职的原因吧。可是,这种崇拜发展到最后,苏武竟是在面对亲兄弟的死时都无动于衷,这已是不折不扣的愚忠。他成为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傀儡,皇权至高无上思想的狂热的信徒。

苏武的行为,完全符合我们对于愚忠的定义,所以我们可以认定他是一个愚忠的人。但如果再仔细追究,则应该是贯穿中华民族历史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所导致的,那个时代共同的悲哀。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的事什么意思,臣事君由子事父也翻译(3)

苏武的“愚”与“忠”

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一(2)班 朱予博

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或者叫做缘分。前几天我刚刚看完一期讨论“愚”的节目,现在就有这样一个关于“愚忠”的问题摆在我面前,莫名有些神奇。

所以我想先说说我在节目里听到的一个特别好的观点:人们之所以不把“愚”和“蠢”等同起来,是因为“愚”有着比“蠢”更广泛的含义——“愚”是说,你蠢,但你还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人能够怪罪别人“不知道”。

对于苏武而言,他又何尝不是一种“不知道”的状态呢?或者说,他的“愚忠”,是否来自于他对“愚忠”的误解呢?

我可以完全承认苏武的爱国,但我并不承认苏武“忠君”的做法就是他在爱国。我们纵观一下苏武的作为:先是两次自*,然后拒降卫律,流放牧羊,再拒降李陵,最终经历十九年的折磨才辗转回到故土。看看,多么drama而不切实际的作为!除了自*、为了心中的执念讲“义”,最后落得流放,这不是他自找的?我们说,苏武当时离荣华富贵只有一个“好”字的距离,可就是这一个字,也抵不过他心中那份对于一个遥远的、善变的君王的坚定。这一点我们后面也看得清清楚楚,当李陵苦口婆心地告诉他“皇上现在年事已高,情绪不定,你兄弟都是皇上害死的,你的家庭也被他毁了!”的时候,他依然选择像敬重生父一样地敬重皇上,感激皇上,不舍得背叛这个知遇他而又害了他的老头,在他心中,国家的力量,故土的味道,已然化为长安城里最尊贵、最有气质的那一顶皇冠,把不可估知的重量压在他的心头,让他在每一次选择时,想的都是那皇冠代表的王国,是他身为使者而不能辱负的使命。因此,他早已错把“忠君”当成了“爱国”,把全部捍卫国家的气力加在汉武帝身上,一次次地践行着“愚忠”,在远离本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然而,当我们理直气壮地站在历史镜头的背后对着“演员们”的演技指指点点的时候,我们忘了,只有我们手里拿着剧本,只有我们知道后世的故事,我们现在勾画字词的课本,就是他们的人生。因此当我们站在道德或是时间的制高点来信口开河、破口大骂的时候,其实我们才是那个被真理唾弃的人,因为我们才是真正不了解他们的那个人。苏武在当时有选择吗?匈奴国的环境,自我性格中的守节,脑袋里的“忠君”,一次次劝降的威力,让他在那个时候只能选择“愚忠”。事情的发生绝不是偶然,而是环境与人作用的必然。在苏武的心中,若已知归期将近,为了不负国名,自*是最好的选择;一旦有活命的机会,为了能够再见汉土,他要忍辱负重(这一点后面也会再说);看到昔日的叛徒,今天的显贵一次次劝降,苏武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他要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内心纯真的情操,这又值得人唾弃了吗?外在的世界依然如此,连心中的净土也要掠夺一空吗?这只是他当时想法下的行动,无可厚非,甚至也不足以扣上“愚忠”而非英雄的帽子,我们能不能尝试摘掉苏武头顶的宽大的草帽,给他换一顶小而精致的遮阳帽,再来看这件事?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因为一个人的既定身份而为他贴标签,这其实恰恰是我们要学会走出的“思维舒适区”。的确,苏武是一个“愚忠”的人,但是他那种处境下的抉择,也绝到不了被人批判的程度。

再论,苏武“忠君”的方式可能有些不对。按儒家的说法,真正的“忠”是“忠于利百姓的君主”,而非特定的某个人。苏武这样过度地追随汉武帝,无论汉武帝言甚做何都全盘接受,也是不行的。身为一位有勇有谋的使者,苏武应该也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去选择善民的君主去追随。站在这个立场上,我大胆地把题眼换一个字:苏武不是“忠君”,苏武是“忠己”。

前几天我们讨论了关于苏武前后两次自*而又绝处求生的矛盾,当时我就在想,矛盾的中心一定有什么是不变的,后来我才知道,不变的是苏武心中的执着。我们可以看到,两次自*是在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情况下发生的,当他已经知道汉将会成为一个永远遥远的梦时,自*对他来说,是对后面一切折磨最好的解脱。他回不了汉,那么至少不让汉以己为耻,于是欲剑自刎,后来被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流放之后,他开始想尽一切办法求生,他吃雪,啃毛毯,放羊,那是因为他意识到他还活着,没有压迫性的死亡的威胁,所以他要想尽一切办法回到汉朝,回到曾经千回百转的故乡去,在那里度过余生,因此他会瞬间加给自己极强的求生欲,以鼓舞自己不能沉沦,要逆风而生。从这个角度来说,前后变的是他对于生死的作为,不变的是对于国家的情谊,还有对汉的坚持,而这,恰恰是苏武心中坚定的气节。

更厉害的是,苏武在汉武帝死后的哭也并没有逃出这个逻辑圈:苏武哭的是心中的追求。对于他而言,君王已然成为国家的象征,一个象征轰然倒塌,宛如了心中的思绪无处寄托,不能加给一个无形而空的“国家”,只能化作洪水,哗哗然决堤而下。在那一个瞬间,苏武绝不是因为带给他最大伤害的人死了而哭,而是为他的心中再也没有一处依靠,空落落仿佛撕心裂肺而哭。这才是苏武深埋的内心,是他不愿言说的自己本心里莫名坚定不移的,执念?情操?找不到合适的宾语了。

如此说来,我们反倒应该感激苏武,他的“愚”而“忠”让我们看到了人心的复杂与无奈,他的反差解开了他深藏不露的内心,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我创造这份论证的原料,让我能在寂静的黑夜里,为我无处安放的思绪找一点寄托。现在看,夜是更深了,也更静了。

我从未想过,落笔到最后,一位“愚者”,竟能打开我心中“智”的天地。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的事什么意思,臣事君由子事父也翻译(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