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批评,应该是启发、引导、唤醒。
重要的是唤醒孩子的内在心灵,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与反省,从而自觉地改正自己的行为。
否则,孩子的错误行为还是会像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与4颗糖的故事,点醒了很多不懂批评的家长: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个男孩子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一会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早他一步到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而是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孩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据我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所以我再奖励你一颗。”
这时,男孩感动地哭了:“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男孩:“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
待他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与4块糖的故事,体现了批评的艺术。
用温和的力量,在保护孩子自尊与脆弱心灵的同时,唤醒了孩子内在的自省能力。
这个故事,揭示了批评孩子时,应该注意的5个重要内容:
孩子犯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孩子主观刻意为之,有时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不小心,有些是态度问题,有些是出于善意的动机······
比如一个孩子不小心把一大盆水洒得到处都是,但其实他只是想悄悄倒水给妈妈洗脚。
这就要求家长在批评孩子前先冷静下来,调查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再评判,并且给孩子解释、申诉的机会。
就像陶行知先生,在调查清楚事情原委后才与学生沟通对话。
这样才会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家长跟孩子对话时更有针对性,孩子也会更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批评。
否则,如果家长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猜测、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孩子横加指责,很可能会误伤了孩子,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造成亲子间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