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的几种能力,梁衡的个人简介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17 19:15:24

散文创作 边创作边研究

在散文创作的过程中,梁衡始终是一边从事理论探索,一边写作。从山水散文到理性散文,从自然之美到社会之美、人性之美,这是梁衡散文创作的大致历程。

梁衡的散文创作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主要是关于山水散文的创作和研究。那时候,他总在基层采访,脚步踏遍山西的恒山、晋祠,新疆天山和山东泰山等地。“中国的散文传统:山水是一派。山水怎么写?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那个年代比较有名的是杨朔的散文。但是他的散文总把山水和政治‘拉在一起’,把山水政治化。”为此,梁衡对杨朔的模式提出批评,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批判杨朔散文的人。

梁衡开创了新山水散文,他的山水散文作品,被选入课本的《晋祠》、《夏感》、《泰山》、《永远的桂林》等,都草木有灵,山石含韵,获得评论界普遍赞誉。《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还被刻在黄果树景区的石碑上。

梁衡后期散文作品注重政治的创作和研究。在经过深入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写大事大情大理”的观点,呈现出一派大气之象。近年来,他在这方面更明显的有了自觉的追求。

这最突出的表现在他对革命领袖和杰出人物的涉笔上。他对中外历史伟人特别敬重,但他所敬重的不只是他们的惊人业绩。正如他所说:“看人物和写人物要努力跳出历史阶段,从哲理的角度和人格角度深入挖掘伟人作为一个人的意义所在,并从他身上汲取对现世有用的人格力量。

伟人是历史的坐标,你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题材就很高大,如果再加上好的艺术形式那就更高了。就像写一个放羊娃,你怎么也写不过*,因为他本身的震撼力大,就好像选择茅草和钢筋做建筑材料大不一样。”政治散文是梁衡自己的独创,到现在仍无人能企及。

梁衡的几种能力,梁衡的个人简介(5)

在回答怎么有时间创作时,梁衡说:“首先不是何时去写东西,而是你何时去想东西。想东西是不需要刻意去花费时间的,走路可以想,看书、电视可以联想,利用休息时间也可以想。一般一个作品当你想出轮廓,写时就费不了多少时间了,而且‘想’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当你想出题目时,文章也就成功一半了。

像《大无大有*》这篇文章,我前后写了20年,可以说是‘想’了20年。1978年,‘四人帮’刚被打倒,当时我在山西记者站,北京搞了*的第一个展览会,我来参观。当时就写了篇文章,后到1998年,过了20年,我又写了这一篇文章,前后相差20年,你想20年时间我都在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

“我对自己有个要求:就是和别人重复的我不发,和自己以前重复的不发。杜甫有句话‘语不惊人死不休’,我又加一句‘篇无新意不出手’。我的写作就是求精,不跟别人重复,不和自己重复,要反复思考,多提炼,然后再进入写作阶段。觉得满意了,才往外拿,所以,我的作品一般就是一年一篇。”正因为这样严谨的创作态度,梁衡的作品中有62篇次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学课本。

梁衡的几种能力,梁衡的个人简介(6)

开拓创新 文人写通俗的数理化教材

梁衡常说:“新闻是信息,记者是翻译。记者要把信息用通俗的语言翻译出来,让大家听得懂。”他还能把政治、科学和理论翻译成文学。在工作中,他非常注重体现这种翻译职能。

梁衡一直是个有心人。在《光明日报》工作期间,他在采访教育部门时,发现学生们学数理化很“苦”。经过仔细研究分析,他发现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教学方法有问题,不会用生动、通俗的东西教学生,他下决心写一部通俗的“软教材《数理化通俗演义》”。梁衡中学时并不喜欢数理化,但为了完成这部软教材,43岁的他自讨苦吃,从头学起数理化。

他谈到了自己的初衷:“数理化是逻辑思维,用通俗的语言把它转换成形象思维,就容易理解了,孩子们学习也就不苦了。”梁衡在创作《数理化通俗演义》过程中,努力追求情趣、事趣、理趣等趣味效果。

这部书无论是创意构思还是内容结构,都独树一帜,前后出版了十多个版本,香港、台湾都有发行。不知有多少学生从中受益。科普老前辈叶至善为他写字,汪曾祺赞誉说“数理化写演义堪称一绝。”

梁衡的几种能力,梁衡的个人简介(7)

走上仕途 做专家型管理者

1987年,梁衡来到新闻出版署,先后担任副秘书长、司长、副署长。

在新闻出版署的13年间,梁衡在风口浪尖上亲历中国报海改革的波澜起伏。在理论研究方面,梁衡从未停顿,他对新闻战略发展这一门宏观新闻学进行研究、探索,细心总结管理和写作实践,完成了在新闻界影响深远的《新闻三部曲》,提出了著名的报刊“四大属性”,即:政治属性、文化属性、信息属性、商品属性的观点。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梁衡的“大散文”创作也取得了空前的突破。他联想到我国新闻出版业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呼吁新闻出版界“确立质量意识,确立质量管理概念”。在抓好报业整顿的同时,他以极大的精力狠抓全国期刊规范化发展;启动了“三刊工程”;率先提出开展全国百强期刊评比活动;主持了中国报业集团化试点工作;主持召开了我国第一个报业集团问题理论研讨会;为第一报业集团剪彩挂牌,为中国报业改革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2000年,梁衡回归到新闻实践活动,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在陆定一同志提出的旧新闻定义基础上,他结合个人的新闻理论和实践又作出补充:“新闻是为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传播”。更明确地强调了新闻的信息本质、受众性和新闻的传播过程,以及不同媒体的新闻个性。

这个定义被称为“梁氏新闻定义”。此外,被称为“梁氏写作法”的“文章五决”和新闻写作“三点一线”公式,也被新闻学界广泛认可。

2006年12月,梁衡退休了,却更加忙碌,他先是参加了中宣部“三项教育”的宣讲活动。到各新闻院校讲课,后来别的院校、报社又不断地请。

随后,他总结了在《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岗位时期工作经验的《看稿手记》已经完成,到时新闻三部曲将要变成《四部曲》。《梁衡新闻作品导读》和他的学生们整理的《跟梁衡学新闻》也即将出版……

梁衡书房的门口挂着一幅他亲笔书写的对联:“目如锥利能透隙,胸似海阔可撑船”。笔力苍劲,让人感觉到他为人的细腻和坦荡。交谈中,他脸上始终挂着和蔼的笑容,轻松愉快的气氛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此稿首发于《中华新闻报》头版头条。得到李春玲编辑的大力支持)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