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1. “见”的文字解析。
(1)会意字。甲骨文中的见字,下部像一个跪坐的人,上部用一只特别强调的横放的大眼("目")来表示平视前方,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眼睛向前平视,本义就是看见,看到的意思。从西周中期金文开始见字下边所从的人形已经变形,但上部所从之"目"仍然很象形。到了西周晚期金文中的见字已经变为与秦汉篆文相近,眼睛变成了斜竖形,人的形体也变成垂手站姿了,《说文解字》小篆“见”字正是从这一形体而来。以后,汉隶以小篆为基文,进一步将"目"下的人形写作"儿"。由此发展成楷书。汉字简化时又根据草书将"見"简化为"见"。
(2)从见的字形分析不难看出这个字的本义表示看见。《礼记·大学》里有这样三句话:"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里的"见"和"视"同时出现,视就是看的意思,见即看见,表示视的结果。从这里也大致可以看到"视"和"见"是一对近义词,但也存在一定区别。"耳闻目见"包括听到和看到两个方面,"见闻"就是指看到和听到的事情。但是,耳闻是虚,眼见为实,所以又有"百闻不如一见"的说法。传闻容易走样,因此在法律上,凭传闻是不能作证的,必须亲眼看见才行,这叫做"见证"。
(3)"见"由于常用于指人和人互相看到,就形成了一个专门意思"见面"。见面有种种形式:事先约好的见面叫"会面",没有事先约定的偶然相见叫"遇见"或"碰见";下级或晚辈要求同上级或长辈见面叫"求见",上级通知下级来见面叫"召见",现在"召见"一词常作外交用语,专指外交部通知外国驻本国使节前来见面谈有关事宜这种会见形式;带有拜访性质的见面叫"拜见";引导他人互相见面叫"引见";如果初次见面谈话就很投机,好像老朋友一样,就说是"一见如故";"再见"既是礼貌用语,也是客套话,用于分手时,表示希望以后再次见面。
(4)人看到了事物或现象,就会产生一定看法,这看法就叫"意见"或"见解"。"意见"或"见解"有各种各样:有独创性的见解叫"创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叫"真知灼见";有预料性的见解叫"预见"。
(5)事物或现象显现出来才能被看到,所以"见"也有"显现出"的意思。措施显出效果叫"见效",病显得好了些叫"见好",显得轻了些叫"见轻"。
(6)以上读[jiàn],另读[xiàn],是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的意思,用作动词或形容词。
2. 《道德经》中的“见”,看见、见解和显现的三种用法,相关章句如下:
(1)看见,读[jiàn]
14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35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2)见解,读[jiàn]
29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3)显现,读[xiàn]
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22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24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7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52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72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77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