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提高自己的认知深度,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才算认知深度?
这里呢,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比如,会议上你的老板问:如何才能提高我们这个月的业绩?
其他人回答:大家伙都加把劲,再努力一点。
你回答:想要提升业绩,基本上有三个方向,一是寻找更多的目标客户人群,把产品卖给他们,二是提高客单量,也就是同一个人卖给他更多,三是让增加现有客户的消费频率,他们本来一月来一次的,现在让他们一月来两到三次。我们可以依次,针对性制定营销方案!
各位,看一下,哪个回答更有深度?明显第二个对不对!所以,所谓有认知深度和无深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上:
1.从形式上看,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从回答的思考方式看,简单的答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回答;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3.从答案的效果上看,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那么,到底如何提高我们的认知深度呢?所以,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我们知道了提高认知深度的重要性,那么到底该如何提高呢?在《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一书中,作者成甲已经给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结合我的践行经验,我总结如下:
一、跳出专业限制。
很多人步入职场,总觉得我心无旁骛、专心学习专业知识就好了,其它的事情我不需要去管,我要绝对的专注。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
想要提高自己的认知深度,不仅仅是学习专业领域知识就可以了,相反我们需要多元跨界,培养系统思考能力。
在书中,成甲将人一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分为了三个级别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
所谓公共基础课,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等。市面上有海量的书籍在介绍这些知识,我们学习和掌握起来都比较方便。在这个层面,我们的学习就好像士兵训练踢正步、瞄准和射击这样的军事基础技术一样。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
专业必修课,就是我们所选定的专业方向。正如前面说的,这个专业不是指学校划分的专业,而是指能够打完整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领域里,你要跨学科地思考、解决问题,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而这种系统解决问题的知识往往是内隐的,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思考的过程中,领悟到跨领域知识交汇的微妙之处,从而灵活地把多个学科之间的知识随时调用,打赢一场战役。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思想认知更像是一个指挥官:精准恰当地调动步兵、炮兵、空军、坦克、侦察兵和狙击手,让他们在正确的时机,出现在正确的位置,胜利完成任务。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而通用必修课,就是要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我们经营的领域是如何产生的?影响这个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有哪些规律会普遍地影响这些事物?这就像在深刻理解一场战役为什么爆发,会以什么样的脉络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么一样。
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一些非常棘手的问题,单单凭借专业的知识解决不了,反而是其它领域的知识,却能轻松解决!
二、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很多人不管是读书也好、学习课程也好,我发现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会把重点划线,把重要的东西摘抄下来,他们以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学习,其实并非如此!我们会发现即便我们摘抄下来、甚至背会,但是没过多久,这些内容还是会很快地忘掉,更不用说去用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当你采用这种策略去学习的时候,其实是将一个个知识点孤立起来了,这并不利于大脑的记忆。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大脑的学习模式!
英国的莱斯特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如何记住事情:他们让实验对象观看一些名人的照片,比如成龙、张信哲、刘德华,然后在这个时候监测他们大脑中哪些神经细胞受到了刺激,然后再把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给测试者观看。
科学家发现,当实验对象看到同一个人出现在另一张照片里的时候,相同的神经细胞会受到刺激。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在看到新照片时,没有为它单独开辟空间,而是调用以前的回忆,形成新的记忆。换句话说,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大脑这种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特性,除了能够帮助我们记忆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网,我们便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的读书方法是:花很多时间去阅读一本新书,去记录新的名言警句,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我们看似节约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时间和精力,以便能够读更多的新书,但却是买椟还珠,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最有价值的工作放弃了!
表面上看起来,你好像非常努力,实际上却是陷入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那么如何跳出呢?我给你三个建议:
- 学会审视自己的状态,及时察觉自己是否陷入陷阱
- 学会将知识与旧经验联系起来学习,加强记忆与应用
- 挖掘知识背后的本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