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祸兮福所倚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谦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字面理解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治理国家要以民为本,管理的手段要越简单越好,人民就会淳厚、纯朴。
闷:不吭声,不声张。
淳:朴素,诚实。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治理国家采用酷法苛政的方法,人民就会到处都是毛病动辄犯法。
察:观察,仔细看。
缺:缺陷。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里面有福的因素存在,福里面有祸的因素存在。
倚:依靠,依赖。
伏:潜藏,埋伏。
孰知其极?
事物矛盾的转化有没有止境呢?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标准。
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正的可以转化为反的,好事会变成坏事。
人之迷,其日固久。
对于这个正反转化的规律,人们茫然无知已经很久了。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谦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所以圣人的行为就像方形有尖角而不会伤人,谦虚低调而不冲撞人,正直而不放肆,光明正大而不耀眼夺目。
割:用刀分解牲畜的骨肉。
谦:虚心,不自满,不自高自大。
刿:割开,切口。
2、通俗理解
治理国家要以民为本,要用不扰民的无为而治的方法,让人民顺其自然的休养生息。不要挖空心思想办法来约束人民,打破他们正常的生活秩序。管理的手段要越简单越好,人民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就会变得淳厚、纯朴。
不要把法律制定得太繁杂,让人民弄不懂,使他们如惊弓之鸟一样动不动就犯法,还不知道自己犯的是什么法。这样一来就打破了他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他们不得不开动脑筋来钻法律的空子,于是投机取巧和奸诈就产生了,淳朴的民风从此消失了。
“祸”不一定就一塌糊涂,“祸”里面含有“福”的因素存在;“福”也不一定就洋洋得意,“福”里面含有“祸”的因素存在。这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辩证法”。
事物矛盾的转化有没有止境呢?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标准。正面可以转化为反面,好事会转化成坏事。对于这个正反转化的规律,人们茫然无知已经很久了。
所以圣人的行为:就像方形有尖角而不会伤人,谦虚低调而不冲撞人,正直而不放肆,光明正大而不耀眼夺目。
3、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老子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如果把这句话放到人与人打交道上,就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徒,就是同类或伙伴的意思。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他过分要求与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举一动均符合或者满足一己的标准,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体,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结果,此时如果不能以一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势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众叛亲离。
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千百年来为中国人传为佳话。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
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当时齐国朝政很乱,王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王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王子小白。后来,为争夺齐国王位,管仲还射了公子小白一箭。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鲍叔牙辅佐小白当上国王以后,极力推荐管仲当宰相。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受相位。齐桓公欲任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管仲向齐桓公推荐了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说隰朋可以帮助国君管理国政。易牙听说齐桓公与管仲的这段对话,便去挑拨鲍叔牙,说管仲阻止齐桓公任命鲍叔牙。鲍叔牙笑道:“管仲荐隰朋,说明他一心为社稷宗庙考虑,不存私心偏爱友人。现在我做司寇,驱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让我当政,哪里还会有你们容身之处?”
4、中国人的辩证法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早在公元前11世纪,人们在同自然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早期的阴阳学说,用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来说明天地万物的产生和变化。这种学说认为,天文气象、时令变化是由阴阳二气交感引起的,世界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一切世事的变化都与阴阳二气这两个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分不开。《易经》中讲的 “八卦” 以及以两卦相叠演为六十四卦的学说,就是从正反两面的矛盾对立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老子》、《鬼谷子》、《孙子兵法》等著作也都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哲人的辩证法思想。这些著作反复阐明了对立面相互关联和相互转化的思想。除了阴和阳之外,还列举了有和无、生和死、损和益、美和丑、智和愚、强和弱、难和易、攻和守、进和退等一系列对立面,说明它们都是相互依存的。
在关于对立面相互关系的探讨中,古代哲人留下了诸如: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以及“物极必反”这样一些传诵千古的辩证箴言。这些关于对立面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思想、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引起发展变化的思想,都是以朴素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法的论述。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阐述的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辩证法”的哲学思想。鬼谷子说:“阳远终阴,阴极反阳。”阐述的阴阳转换之道,这些都是中国人重要的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中国人常说:“柳暗花明又一村”、“天无绝人之路”、“学海无涯苦作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晴带蓑衣饱带干粮”等等。以及“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苦尽甘来”、“绝处逢生”、“枯木逢春”、“矫枉过正”、“反败为胜”、“强弩之末”、“回头是岸”、“顾此失彼”等等。这些名言和成语中都蕴含着这种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列子《说符第八》里有一个故事,宋国有一个三代专做好事的人,一向很平安。家里的黑牛忽然生出了白牛犊来,就去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吉祥。不到一年,他的眼睛无故的瞎了。这时那黑牛又生了白牛犊,他就叫儿子去问孔子,孔子还说是吉祥。又过了一年,儿子的眼也无故瞎了。不久楚国来攻打宋国,所有的男人都要去服役作战,大半都战死了。只有这家父子都是瞎子,因而免役。等到战争结束之后,他们父子的眼睛都又医好复明了。
庄子一言兴邦
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文王特别喜欢剑术。投其所好的剑士们纷纷前来献技,以至宫门左右的剑士达三千人之多。他们日夜在赵文王面前相互拚*。每年为此而死伤的人数以百计,但赵文王仍兴趣不减、好之不厌。于是,民间尚剑之风大盛,侠客蜂起,游手好闲之徒日众,耕田之人日益减少,田园荒芜,国力渐衰。其他诸侯国意欲乘此机会攻打赵国。
太子赵悝为此忧虑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左右异口同声说:”庄子可担此任。”太子问:“庄子是什么人?”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带上千金去请庄子。庄子坚辞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见太子。
三天后,庄子身穿儒服来见太子。太子便带他去见赵文王。文王长剑出鞘,白刃相待。庄子气宇轩昂,见大王不拜。大王道:“太子介绍您来,欲以什么教给寡人?”庄子道:“臣闻大王好剑,故特以剑术拜见大王。”王说:“您的剑术有何特长?”庄子说:“臣之利剑锋利无比,臣之剑技天下无双,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文王听了,大为欣赏,赞道:“天下无敌矣!”道:“夫善舞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大王给机会,让我得以一试。”文王道:“先生且休息几天,在馆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后,再请先生献技比剑。”
于是,赵文王以比剑选择高手,连赛七天,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让他们持剑恭候于殿下,请庄子来一决雌雄。庄子欣然前来,赵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显身手,一试锋芒。”庄子答道:“盼望好久了!”
赵文王问:“不知先生要持什么样的剑?长短何如?”庄子答:“臣持什么剑都可以。不过臣有三剑,专为大王所用。请允许我先言后试。”大王点头,道:“愿闻三剑究竟何样?”庄子道:“此三剑分别是: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大王好奇相问:“天子之剑何样?”庄子道:“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国、泰山为愕,以晋、卫两国为背,以周、宋两国为首,以韩、魏两国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勃海,系以恒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按之无下,挥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维。此剑一出,匡正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谓天子剑也。”
文王听后,茫然若失。又问:“诸侯之剑何如?”庄子道:“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为锋,以清廉之士为愕,以贤良之士为背,以忠圣之士为首,以豪杰之士为把。此剑直之亦不见前,举之亦不见上,按之亦不见下,挥之亦不见旁。上效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动,四海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此乃诸侯剑也。”文王听了,频频点头。
文王接着问:“庶人之剑又如何?”庄子道:“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浓眉长须者所持也。他们衣服前长后短,双目怒光闪闪,出语粗俗不堪,相击于大王之前,上斩脖颈,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剑,无异于斗鸡,─旦不慎,命丧黄泉,于国事无补。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却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深感遗憾!”
赵文王听了,马上起身牵庄子双手上殿。命厨师*鸡宰羊,好酒好菜款待庄子。赵文王绕桌三圈。庄子见了,道:“大王且请安坐定气,臣剑事已奏完毕了。”文王坐下,沉思良久。
赵文王自听庄子畅论三剑后,三月未出宫门。自此戒绝好剑之痛,一心治理国家。那些剑士自觉再无出头之日,个个心怀忧惧,不久都纷纷逃散或自*了。
点评
老子说:“是以圣人方而不割,谦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就好像是在说庄子。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宓子贱掣肘
鲁国人宓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曾有一段在鲁国朝廷做官的经历。后来,鲁君派他去治理一个名叫单父的地方。他受命时心里很不平静。宓子贱担心:到地方上做官,离国君甚远,更容易遭到自己政治上的宿敌和官场小人的诽谤。假如鲁君听信了谗言,自己的政治抱负岂不是会落空?因此,他在临行时想好了一个计策。宓子贱向鲁君要了两名副官,以备日后施用计谋之用。
宓子贱风尘仆仆地刚到单父不久,该地的大小官吏都前往拜见。宓子贱叫两个副官拿记事簿把参拜官员的名字登记下来,这两人遵命而行。当两个副官提笔书写来者姓名的时候,宓子贱却在一旁不断地用手去拉扯他们的胳膊肘儿,使两人写的字一塌糊涂,不成样子。等前来贺拜的人已经云集殿堂,宓子贱突然举起副官写得乱糟糟的名册,当众把他们狠狠地鄙薄、训斥了一顿。宓子贱故意滋事的做法使满堂官员感到莫名其妙、啼笑皆非。两个副官受了冤屈、侮辱,心里非常恼怒。事后,他们向宓子贱递交了辞呈。宓子贱不仅没有挽留他们,而且火上加油地说:“你们写不好字还不算大事,这次你们回去,一路上可要当心,如果你们走起路来也像写字一样不成体统,那就会出更大的乱子!”
两个副官回去以后,满腹怨恨地向鲁君汇报了宓子贱在亶父的所为。他们以为鲁君听了这些话会向宓子贱发难,从而可以解一解自己心头的积怨。然而这两人没有料想到鲁君竟然负疚地叹息道:“这件事既不是你们的错,也不能怪罪宓子贱。他是故意做给我看的。过去他在朝廷为官的时候,经常发表一些有益于国家的政见。可是我左右的近臣往往设置人为的障碍,以阻挠其政治主张的实现。你们在单父写字时,宓子贱有意掣肘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隐喻。他在提醒我今后执政时要警惕那些专权乱谏的臣属,不要因轻信他们而把国家的大事办糟了。若不是你们及时回来禀报,恐怕今后我还会犯更多类似的错误。”
鲁君说罢,立即派其亲信去单父。这个钦差大臣见了宓子贱以后,说道:“鲁君让我转告你,从今以后,亶父再不归他管辖。这里全权交给你。凡是有益于亶父发展的事,你可以自主决断。你每隔5 年向鲁君通报一次就行了。”
宓子贱很赞赏鲁君的开明许诺。在没有强权干扰的条件下,他在亶父实践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政治抱负。
点评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宓子贱用一个自编自演、一识即破的“拙劣”闹剧,让鲁君意识到了奸诈隐蔽的言行对志士仁人报国之志的危害。从而告诫人们,区分廉洁和腐败,扶正匡邪,不仅需要有一大批像宓子贱那样忠心耿耿的人,更需要有一个头脑清醒、品德正派的国君。
宓子贱来单父上任前,先拜访了孔子,孔子告诉他:“不要因别人的意见与己相反而拒绝,随便拒绝就要出现蔽闻塞听,也不要轻率许人,轻率许了容易丧失操守。”又到渔者阳昼那里请教:“你有送我的话吗?”阳昼稍思道:“有两点钓鱼的体会,送给你吧,见到钓饵就咬的是阳鲛,这种鱼肉薄味淡;见到鱼饵,像看到又像没看到,想吃又不贪吃的是鲂鱼,这种鱼肉厚味美。”宓子贱连声赞叹:“好,好!”他来到单父上任,车子离城还很远,一些官绅大户就竞相迎接,宓子贱一看,连声催促:“车子快赶过去,阳昼说的阳鲛到了。”
宓子贱在单父当政三年,孔子派巫马施前往观察政绩,巫马施来单父碰到一个打鱼的,见他打到鱼,有一些又放回水里,巫马施问为什么放掉,打鱼的回答:“大鱼叫鱼,大夫(指宓子贱)很爱他,小鱼叫鱼,大夫想叫他们长大,所以打到这种鱼我们就放掉。”巫马施回去告诉孔子说:“宓子贱的德行真是达到极处了,使得人们暗里做事,好像有严厉的刑罚在身旁似的,他是用什么方法达到的呢?”孔子说:“这一方面用了力,那一方面就能表现出来”。
孔子问宓子贱:“你治理单父,百姓都高兴,你是怎样做的?”宓子贱说:“我以对待父亲之礼对待老人,以对待子女的心肠看待单父的孩子,抚恤孤寡。哀悼丧纪……我把他们当父亲看待的有三个人,当兄弟看待的有五个人,当朋友看待的有十一人,有五个比我贤能的人,我尊他们为师。”孔子高兴地说:“尧舜治理天下,努力寻求贤能辅佐……可惜你治理的是个小城。”
宓子贱在单父三年,任贤用能,常常身不下堂,鸣琴唱和,把单父治理得物阜年丰、风淳俗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史称“鸣琴而治”。
孔子问宓子贱:“你做了官,有什么得失?”宓子贱说:“没有失去什么,得到了三种东西:以前学过的现在能实行了,学问更加长进了;薪俸虽不多,亦可照顾亲友,亲友间更密切了;公事虽多,但也能挤时间走亲看友,吊丧看病,朋友之情更深了。”孔子赞叹说:“真是个君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