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饮食”的虚拟价值化制造了人们以不同生活方式呈现的“外观的”的不平等,加深了人们的隔阂,疏离了人们的情感。这一人类普遍的心理特征延续至当代,在中国曾引发了轰动一时的郭德纲与周立波的“大蒜咖啡”争论。
从“饮食”的基本要素及功能着眼,大蒜辣口、解毒,咖啡解渴、提神,它们都服务于人类“饮食”的根本目的。但两种品类不同、功用迥异的“饮食”被贴上“身份”标签,划分雅、俗等级,像“关公战秦琼”一样被硬扯到舞台上唱大戏,成为当下明目张胆地分裂人群的价值标准之一。
以前,上等人自以为上等,下等人自以为下等。上等人赏赐下等人,下等人会倍增荣耀、感恩戴德。即使这样,有些下等人也用“无功不受禄”维护自己的”自尊“;有功得赏,他才心安理得。
如今人人具有平等观念,即使“等级式不平等”的出身、身份、物质财富差异依旧存在,有些“上等人”仍旧举着旧观念,张开旧行为,挥舞旧特权,拥抱旧享受……多数“下等人”心理上一边“忍辱负重”,一边趋炎附势;行为上一边随波逐流,一边力争“上游”——但双方都避免把这一对立倾向挑到台面上。
“大蒜咖啡论”是别有用心的人揣着“复辟心理”公开倡导倒退、牺牲公益、引爆争执、谋取私利的典型作为。当事人名气大涨,一时获利不菲;媒体、记者跟风赚钱。网民纷纷扰扰地参与其中,表情与口水齐飞,眼球共心声一色,胸闷闷、激愤愤地热闹一阵,时间、精力浪费不少,什么实惠也没落到。
其他人在当下其它时候呢?下什么馆子谈什么恋爱;摆什么宴席结什么婚、生什么孩子、过什么生日、考什么学;喝什么年代的洋白酒谈什么业务、盖什么章……即使童年、学生时代“纯洁的”亲情、爱情、友情,也会因“吃大蒜的”与“喝咖啡的”差别渐行渐远渐“微”信……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强调:民人食为天。表明那时民众的饮食保障还很脆弱,一旦天灾人祸、粮食欠收就大范围闹饥荒,不得不成群结队地背井离乡讨生计。史家抬高“食”的地位,是想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在这之前,应该有史*录过“民以洞为天”、“民以穴(巢)为天”、“民以居为天”。因为人类一开始躲入山顶洞,再“穿土凿穴”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易·系辞下》)”……经过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把居住的问题基本解决了,才用“食”替换了它。
当下中国人普遍能实现饮食的“封闭”与“开放”需求自由相互转化地辩证满足,以至于六十岁以下的大多没留存下一天以上米粒未进“饿肚子”的记忆。
这需要一个从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使用,“种子”研发、改进、耕种、收获、储存,到食物加工的器物、器具、器材等的配备,包括天文、物候、农科、生物科学等的发展及应用,并及商品流通、灾害预防、灾难应对等多个学业、产业、工业等体系配合的超大国家级“全系统”的良性运转才能实现——为此,人类已经奋斗了数十、百万年。
在如此时代大背景下,“民以食为天”可以向更高人类需求满足的层级提升了。尤其年轻人,当下如果还汲汲于吃好、喝好,不惜把大部分心思算计在“饮食”上,就太对不住前人的奋斗、祖宗的努力和圣人的教诲了。
为什么一定要吃高档才感觉有面子,兴奋地拍特写大发“朋友圈”,时不时闲聊中拿出来炫耀?为什么一定要去很远之外的网红餐厅打过卡,才能把好几天的朝思暮想、心心念念消除,回到家睡个好觉?为什么一定要喝咖啡、吃野味、抽雪茄、品红酒才表明自己活在优越里,并非土里土气的“乡下人”?……
盯着屏幕里海吃海喝的大胃网红许久,为他揪心、冒汗、脸热、眼红,能看出什么?是在研究某种食材的摄入量与个人面部表情变化的关系吗?是在记录某种食物在特定时段色泽变化的数据吗?是在观察某种饮食搭配组合刺激人情绪、情感变化的反应吗?……
说到底,“封闭”与“开放”需求只在人类需求的倒数第二层级。厨艺高明的厨师、调酒师等或许把握了食材加工、饮品勾兑的规律,并结合自己对“情感”、“美感”的体验与理解,制作出寄托些许情感、具有一定美感的食品、饮品。
但局限于食材的表现力、易变质,以及“饮食”的专业性质,他们不可能创作出能够媲美诗文、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形式的艺术品——吃美食、喝美酒自然更不能表明“吃货”具有高层次的情感、美感、品位、格调等。
套用“波波”两年前、距“咖蒜论”之后反省了六年的新认识:“咖啡和大蒜都不是高贵的前提!正如钱没有好坏一样。孔子可以嚼着大蒜万古流芳,加勒比海盗也可以喝着咖啡遗臭万年”。
吃请百万元大餐的央企老总早进去了,喝千多元一瓶水的花旦也凉凉了——可见“饮食”作为区分人高低贵贱的价值界定标准,在当下中国已经处在网民的平等意识深化发展的历史大趋势的落后面。
喜好美食,大名屡被冠名“东坡肉”、“东坡肘子”等食品的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曾在《与李公择书》写道:“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将这句话延伸了理解,可知对“饮食”的追求没有止境。在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当下,人生追求倘若还被拖累在“封闭”与“开放”需求满足的层级:工作为赚钱,赚钱为吃喝——这很容易令人联想起爱因斯坦先生鄙视的“猪栏的理想”!
何谓“节俭”?个人各有标准,能够做到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消费,就能接近“中庸”的“道”。何谓“惜福延寿”?摒弃“饮食”的虚拟价值,回归其本质,即使再低收入的阶层,也不会缺盐断肉;足以保证日常“饮食”的安全、饱腹、美味、营养与养生。倘能守住自我,在熟悉的饮食品类范围内,顺其自然、顺遂心意地变着花样吃喝也可实现。
富余时间、精力,追求更高层级需求的辩证满足。“上帝已死”;权贵世袭制度已废;个人出身及身份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被网民剥光“皇帝的新装”;物质财富价值取向早晚退出人类需求满足螺旋上升发展的心理舞台……
未来只有一种价值取向,即个人创造物质、精神财富,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体现的“个人社会价值”。未来只有一种价值目标,即个人与人类一起,实现与宏观宇宙及其中微观物质的无限合一——两者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地辩证发展,螺旋上升。
更高层级需求的辩证满足,不是令个人变成“苦行僧”。它会促进个人体现更高水平的“公共价值”,并通过价值分配、交换获得更丰厚收入,反过来从“饮食”消费及相关心理体验双方面,提升个人的“饮食”水平,更丰富、完满地实现其“封闭”与“开放”需求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