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在中国不断的传播发展,一些佛教术语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极其赋予佛教文化特色的有【无为】、【空】、【禅】。
无为无为是无所造作。做一切事情,心中无住,就是无为。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心地无碍地行一切事。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就是无为。佛教中的有为是指有大智慧,广度众生。
引证解释:
1、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
2、儒家主张选能任贤,以德化人,亦称为“无为”。
3、佛教语指无因缘造作,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为“无为”。
4、不认为,不觉得。
5、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释义: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激扰,这是万物之根本。
空我们常在生活中会听到【四大皆空】。在生活中没有了解佛教文化的会以为,【四大皆空】代表的是酒、色、财、气。其实不然,酒、色、财、气,这四大是佛教必须去除的根本习气,去除了这四大减少了*,也就少了非常多的烦恼。那么到底空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含义呢?
空在平常生活中提到,那么就是没有的一种形态,空没有实际的形态出现,你也看不到它的样子,所以说空。而在佛教文化中【空】是非常重要的的,根本没有。佛陀证道后的理论中提到最重要的一点【缘起性空】,每一件缘起事物的本质都是【空】的,根本没有实际的一个我存在,这种特性的【空】并不是没有,只是我们看不到它的作,佛陀为了善巧方便故说【空】。例如:一个杯子装满了水,杯子只是杯子水只是水,杯子如果没有空的特性那么水一倒进去,就溢出来了。就算杯装满了水也不能改变杯子的特性是空的。而我们人类的思想就像一杯倒不满的杯子,因为会自动空,念念空,无时无刻不是如此空的状态。如果不是念念空的状态,那么又会像一个装满水的杯子,装不下其他东西,简单的论述就是缘起性空。
四大皆空,佛教讲"四大皆空",说的是地大,水大,风大,火大,这四种物质因素。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这四种大代表的是物质方面的并不是精神方面的,当然也无法包含这方面。所以这四种大各代表了不同的含义,而又不能缺少一种。
空的含义非常多,佛教修行的高僧大德也认为,空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需要不断的修行,去契合佛经中的道理。跟随佛陀的脚步达到空寂的境界,然后证得佛道。当我们明白了空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在生活中人们在说四大皆空的时候就可以告诉生活中的人,空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
佛教中的空就是空虚幻觉一切都是自己幻像出来的、无形无相。空与‘有’相对。音译为舜若。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 等,此一思想即称空。亦即谓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
空可大别为人空与法空两者。人空,意谓人类自己无其实体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则谓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缘而产生,故亦无实体存在。
禅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此种行为的记载,但是未有固定称呼。禅,就是在生活中静静过滤碎片,修正错误的思维,抛弃恶念。禅也是佛教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法,源于婆罗门经典《奥义书》所讲的即:静坐调心、制御意志、超越喜忧以达到“梵”的境界。修禅,可以静治烦,实现去恶从善、由痴而智、由染污到清净的转变。使修习者从心绪宁静到心身愉悦,进入心明清空的境界。
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烦恼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参考资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