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丮]的字形发展)
在甲金文字中,[戈丮]字既像一个人跽坐伸手持戈状,又像一个人跽坐伸手敲打另一人踝骨状。林义光《文源》卷六:“当即伐之或体。象两手持戈。”我们的意见是,许慎的说法没有理由推翻时,我们依然沿用许慎的解说。
“[戈丮]”的小篆写法如图:
([戈丮]的小篆写法)
5、[反丮]。读jú。《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拖持也。从反丮。阙。”象形字。本义是持。字形与正好是“丮”字的水平翻转,意义也是持,只是持的方向与“丮”正好相反。“阙”,指的是读音没有流传下来,但他仍然标出了读音为“居玉切”。实际上,只要了解它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它的意义就很明朗了:
([反丮]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中,[反丮]象人蹲踞或站立并伸出两手,有所操作或行动之形。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反丮]下云:‘亦持也’承部首‘丮,持也’而言。”它的意义与“丮”相同。
“[反丮]”的小篆写法如图:
([反丮]的小篆写法)
6、鬥(斗)。读dòu。《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象形字。本义是战斗;争斗。许慎认为“鬥”是象形字没问题,但是具体解释并不准确。看字形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