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学认为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看待世界本原、认识途径不同,所以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彻底否定。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固然是有不同的地方,但是主要的部分、本质的部分还是一致的。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区分一下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之前我们讲了儒学在孔孟时的1.0版本和董仲舒时的2.0版本。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佛教和道教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发展,到了唐朝已经和儒学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唐朝实行三教并行。唐朝皇帝和老子都姓李,所以唐朝皇帝就把老子当成自己的祖先,崇尚道教的皇帝为数不少。武则天在感业寺待过两年,更喜欢佛教。被韩愈劝阻去法门寺迎佛骨的唐宪宗也是崇尚佛教。儒学的独尊地位已经受到了佛教和道教严峻的挑战。韩愈就主张复兴儒学。
韩愈因劝谏唐宪宗迎佛骨被贬官
(图片来源:网络)
北宋的时候,儒家学者开始复兴儒学,他们感到儒家2.0版本的功能已经不够用了,于是就着手开发3.0版本的儒学。3.0版本我们可以叫做理学,宋代的时候,先发展出了程朱理学,到南宋的时候,理学已经成熟了,相当于已经发布了。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包括陆九渊、王阳明在内的很多学者就发现程朱理学存在很多bug,他们就针对程朱理学的bug,又开发出了一个程序补丁,这就是陆王心学,心学到明朝中期的时候才发展成熟,为什么心学比理学的成熟要晚几百年呢?因为你软件投放市场,发现bug、收集bug再开放补丁都需要时间。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都属于儒学3.0版本的范畴,可以合称为宋明理学。
朱熹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
(图片来源:网络)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具体内容和区别。
程朱理学是一种唯心主义。主张意识决定物质。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理就相当于道家说的道,是一种意识性的东西。天、理、道,这几个字我们也经常组合起来说,如天道、天理、道理,意思都差不多,都是意识性的东西。
程朱理学认为先有理后有物,理就是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理学的大咖主要有北宋的程颐、程颢,南宋的朱熹。所以又叫程朱理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把他之前的儒学进行了总结升华,把孔孟的儒学和董仲舒的儒学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起来。
位于江西上饶(老朱祖籍)的朱熹纪念馆
(图片来源:网络)
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董仲舒主张三纲五常,朱熹把他们结合起来,指出人之初,性本三纲五常,就是说人一生下来,人的本性里面就带有三纲五常的思想。所以朱熹说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天理和人性是一致的。我们不需要再去获取天理,只需要保存住我们身上自带的天理,让天理不要被后天的*蒙蔽,要存天理,灭人欲,存是保存,要坚决把内心的天理保存住,当有*在你内心跳动的时候,你赶紧把它给掐灭。
那我为什么要存天理,灭人欲呢?为什么要坚守三纲五常呢?朱熹说,你坚守三纲五常就可以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就可以成为圣人,就可以成为尧舜、孔孟那样的人,就可以受万世景仰,你死了之后人们就会给你修庙,每年供奉你,多好。
朱熹特别推崇孟子的那句话,“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都可以成圣人。如果你不灭人欲,不压制你的*,任由你身体里的*祸害你的天理,那你就不能成为圣人了。
朱熹对今人的影响力依然很大
(图片来源:网络)
同时朱熹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儒家士大夫要有担当,要忠君爱国。
那就是说你自己成为圣人了,也要帮别人高尚一把呀,修好你自己之后,就先帮你家人升华,再帮你的君主治理好国家,最后实现天下太平。这就是主张读书人要学而优则仕,学有所成,然后货卖帝王家。
这里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看出程朱理学吸收了一些佛教思想,佛教主张修成正果,在修成正果的道路上要经受住各种磨难和诱惑,儒生要成为圣人也要这样。
此外,为了不断强化人们对三纲五常的认同,朱熹主张要格物致知,格就是探究,要不断透过世间万事万物的表象而探究背后的天理,强化对三纲五常的认识。这又和佛教类似了,这就像和尚每天要念经,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他们也不一定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念的多了就把这当成真理了。
唐僧取经途中,抵挡住了多重诱惑
(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程朱理学也有很大的弊端,当时很快就有一些学者发现程朱理学存在bug。天理也好,三纲五常也好,存天理灭人欲也好,人人都可以挂在嘴边,但是你并不知道他内心是怎么想的。可能一开始,大家还从内心里面信这个天理,时间长了,大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就成了公开的秘密了。比如,君为臣纲,臣子要忠于君主,但有几个官员不贪污的,你贪污贪的是皇上的钱,总不能说是忠于皇帝的表现吧。像海瑞那样,真诚忠君爱民的官员太少了。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人太多了。官场上也是无官不贪。
要解决这些问题,王阳明就认为,关键不在于人人口中都在说的那个天理,而在于人的内心。只有一个人从内心里就认同这个观点,他才会真心去这样做。要不然,他嘴上说的再好,该干坏事儿还是会干。一个人内心的好坏决定了他的行为,要着重加强自身内心的建设。
内心就像一个电影胶卷,外部世界都是我心中的这个胶卷放出来的电影,能放出什么电影取决于胶卷上有什么东西,放出来的都只是内心的一种写照。
王阳明主张我们看到的外部世界之所以有各种污秽和丑恶,那不是荧幕的问题,而是交卷的问题,你看电影的时候看到荧幕上有个污点,在荧幕上是擦不掉的,必须去交卷上擦。
陆王心学也是吸收了佛教的思想。比如“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台北阳明山因蒋介石崇尚王阳明而得名
(图片来源:网络)
在认识论上,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良知出自《孟子·尽心上》这部书里,原文是“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不思考就知道的,就是良知。换句话说,就是人的本能。
致良知中的“致”就是认识加实践,知行合一中的知是良知,行就是实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意思差不多,都是主张认识你的良知,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不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这里,王阳明是比较赞同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带有的那个本能是好的,只要我们不受外界影响,保持住我们的这个本能就行。人人都这么干,天下就会太平。还用刚才那个胶卷的例子来说,我们每个人自带的那个最原始的电影胶卷是最美的,不要再加什么颜色什么的,大美自然。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试图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只是侧重点不一样罢了。
浏览更多内容,请关注秀才公号:秀才讲历史